參考資料: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八、多元入學方案一波三折


    根據前教改委員黃炳煌教授的說法,近年來我國推動教改,聯考制度的廢存是最受各界矚目的焦點。多數人認為聯考制度乃是我國教育病態的根源,在這情況下,改革聯考制度成為教改的重點工作之一。因此,近年來出現四個入學制度改革構想。首先是由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所提出的三大改革方案,包括:推薦甄選、改良式聯招和預修甄試;其次是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第三個是台北市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及第四個由教育部所推出的高中免試多元入學方案。在這些方案中,以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耗時最久,主要是針對實施將近五十年的大學聯招為對象。其中,無論是高中職多元入學或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都是根據民國八十四年(1995)的「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及行政院教改會的構想,認為高中教育的願景是改進高中入學制度、建立多元入學管道、導引國中教學正常化。至於對大學招生制度也有同樣的看法,希望透過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設立,評估各種入學管道(如:推薦甄選、預修甄試等)之公平性與適當性,改進現行之大學聯招方式。民國八十五年(1996)教育部開始正式研議規畫「高中學校學區制」的構想,並將其改為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決定自九十學年度(2001)取消聯考方式,實施多元入學方案。


    最初教育部規畫的「高中多元入學管道」包括六項: 基本學力測驗分發入學, 推薦甄選入學, 申請入學, 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分發入學, 資賦優異及特殊身分學生保送入學,及 直升入學等六大管道。其中為了維持原來統一考試的公平性與公信力,採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及「考招分離」來肯定學生平時的努力,並讓各高中自選招生方式,自訂招生標準,增加大家對多元入學的信心。因此,在原先的規畫中,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只是一個門檻,不是招生的主要依據。不料,民國八十九年(2000)多元入學管道公布之後,有一名永和國中陳姓學生投書,指明由於國中入學六個管道中都須採在校成績,反而增加學生負擔的說法,立即引起整個社會廣大的迴響。教育主管當局在面對當時輿論的壓力下,最後決定取消採計國中在校成績,使得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變成入學的唯一依據。雖然國中基測每年舉辦兩次,學生可從中選擇成績較好的一次作為升學的標準,但這樣的調整,已影響國中基測原本的定位,成為所謂的「超級大聯考」。


    從近三年來參加基本學力測驗的人數來看,從民國九十年(2001)的三十萬六千人、九十一年(2002)的二十九萬九千人,到九十二年(2003)的三十一萬人,如此大規模的考試,變成全台眾所矚目的制度。這樣的轉變,最重要的原因是整個社會仍然充斥升學主義、分數主義至上的概念,並且懷疑在校成績的公平性,認為國中在校成績,因為班際、校際之間的差異,評量缺乏標準,尤其是教學不正常與成績不客觀容易造成偏差。因此教育部在當時的輿論下,只好取消採計在校成績。


    對於這樣的大轉變,有人提出疑問,政策的錯誤究竟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在我國教改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尤其是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受到輿論的壓力後,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八月份將原先的六項升學管道簡化為三項,變成為:


 (一)甄選入學
每個學生只能向參加甄選招生區之單一學校或聯合甄選委員會報名。經主管機關核准設立的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體育等特殊才能班,及各單科的高中及高職、海事、水產、護理、藝術同業類科等,可以採取跨區的報名,招考的學校可以依據招生的科別、學生在校的才藝表現、綜合表現或特殊事蹟等評量,並且視實際的需要可以就實作、口試、小論文、表演或術科等方式選擇辦理,但不得加考任何學科紙筆測驗。
 (二)申請入學
各校除以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為申請依據,並採用學生在校成績(限直升入學及入學方案、特殊才能及優良品德、綜合表現等表現)。各高中職也可依據地緣關係,提供鄰近國中若干名額。這項申請入學方案主要是採用書面審查方式辦理,不得辦理任何形式的紙筆測驗。
 (三)登記分發入學
學生以當年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分數為依據,並於登記分發報名時選擇一個登記分發區參加分發。至於各高中職入學管道招生比例,高中部分採登記分發以當年新生中的70%為登記對象。如果學校同時採取上述三種方式分發,則登記分發比率就可降至60%。而高職主要為登記分發,並根據招生名額的40%為原則。


    在多元入學管道中,比較受到爭議的例如:民國九十一學年度(2002)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國文科不加考作文乙事,雖然國中基測特別提到,將請基本學力推動小組研議適當的題型來測量學生的能力,但是在國內,對於不加考作文的作法有許多反彈聲音。不加考作文,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一般家長質疑作文評量的標準相差很大;其次人工閱卷太趕,因為這兩次的基測中相隔不到兩個月,尤其又是三十多萬人的考卷;第三、認為作文的評分標準不一,不容易看出學生的程度。因此,民國九十一學年度(2002)就將原有的作文考試廢除。這項作法對於將來我國學生的作文能力有直接的影響,連中研院院士許倬雲都提出質疑與批評。對於國中的作文課程,以及國文教師的教學時數與導師制度,都出現一些負面現象。另外,更重要的是國中生的語文能力是否會因此而下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其次,來談談大學的多元入學管道。民國九十一學年度(2002)台灣地區終於廢除了實施近半個世紀的大學聯考制度,以高中學力測驗取代,在每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舉辦高中學力測驗到高三下學期畢業前,辦理各大學的指定考科,分成甲乙丙三案,由各校各學系來訂定各學系的指定考科;學生根據高中學測成績,加上各大學指定學科考試成績作為入學的申請依據。大學策進會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開始實施大學入學多元方案,將過去的三個大學入學管道:推薦甄選、申請入學以及大學聯招,概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包括最近的甄選入學制度,第二類包括考試分發入學制度,大多數的大學大多採取這類招生方式。其作業內容與往年的執行方式大致相同,採用兩階段考試。有些學校是由推薦甄選或申請入學中選擇一種招生管道,而有的校系則兩種都選。至於另一種考試分發入學,是採用統一考試,也就是學科能力測驗(通常在高三上學期舉行,由大學考試中心統一實施),及指定科目考試(通常在高三下學期舉行,由招生的各大學指定參加指定的考試科目),將這兩種成績合起來,並以聯合分發的方式錄取學生。至於大學校系可自由採計或檢定,但僅能從甲乙丙案中擇一。甲乙丙案的考試科目不同,有些是考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等。根據甲乙丙案的指定科目決定,大學校系若採計學科能力測驗作為校系檢定及一般檢定,且指定考科採零科到三科,就是甲案。若校系採用學科能力測驗作為一般檢定,指定考科一定要考三科,就是乙案。若用丙案的學校,則不必採用學科能力測驗成績,但指定考科是五到六科。
 

    多元入學方案,一般來說可以避免一試定終身的聯考僵化方式,提供學生更多機會適性選擇升學管道,而非純粹只增加入學的機率。但是根據調查訪問,發現到有以下的問題,包括:


 1.由於高中三年所使用的教科書,不再是以往國立編譯館的統編本,而是採用各個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台北市某一所高中而言,光是國文這科,六個學期當中就使用五個不同的版本,甚至有些出版社因營運不佳,就把成本轉嫁到教科書上,甚至有些出版社發行了許多不同版本的參考書,且價格非常昂貴。曾有學生無奈的表示:參考書再貴也得買,因為學校的某一科老師就是編輯,而且有參與該出版社的參考書,許多小考的題目會從老師的參考書中出來,不買的話,很多資訊會遺漏。


 2.在教材版本不一的情況下,有些學校將學生分成兩半,一半先上物理與生物,一半上地理和化學,到了下學期再交換。結果,在複習考時產生許多問題,由於前半段的學生上學期的上課時數較長,所以老師教得比較詳細,選擇內容比較豐富的教科書;但是下學期因為時數縮短的緣故,下半學期才學到的同學,所採用的教科書就明顯地簡易許多。因此全校成了一校二制,無法兼顧學生的學習狀況。


 3.以民國九十一學年度(2002)參加多元入學的學生為例,由於主科授課時數較往年少,因此學校加開生涯輔導課程,其他主科減少的時數列為選修的課程。由於高三上學期開始就有學科能力測驗,但通常只考到第五冊左右,等於說高三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做升學的準備,所以很多同學並沒有獲得完整的高三教育。
 4.由於教科書的版本很多,反而增加學生的負擔;甚至有些老師最後將所有版本的資料印下來當作補充資料。由於教材的多元化,結果使許多學生不得不到補習班補習,因為補習班的老師教得比學校老師更為詳細,而且對新的教材也比較熟悉,因此同學補習的情形非但未減,反而增加。甚至有老師親口告訴學生:「你不要問我問題,反正我也不會,這部分以前是沒有的,我跟你們一樣都是新學的……。」

    不過多元入學也有好處,例如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可以透過多元入學管道進入合適的大學科系就讀。另外,在推動大學多元入學時,應該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方向與全盤的規畫,最好讓高一的學生進來時就能了解那些方案、考試要考幾科,準備起來比較不會慌亂,而不是到了高三之後,學校才加緊宣導,造成校園師生恐慌。


    我國的多元入學管道主要是參考美國的多元入學方式。以美國為例,美國公立初中升高中通常為免試入學,雖然部分學區仍保留少數菁英式高中需要以考試方式來遴選優秀學生,絕大多數的高中都是在學區內申請就可以入學。另外,美國高中的主要形態以綜合高中為主,輔以部分的職業技術學校、另類學校(alternative school)與磁性學校(magnetic school)。綜合高中能夠滿足學生升學與就業的需要,而私立高中的學生大概只占全美國高中學生的10%,以升學為主,較注重入學成績的比較,加上需要面談、推薦信、初中成績單、品德與社會關懷度等考察。所以基本上美國學生升入高中並不像我國一樣需要入學考試。至於美國大學的入學方式,主要是由各大學的學院或獨立大學來決定,決定的因素有四項: (1)完成九到十二年的教育,高中教育成績要在中上。(2)參加全國學業成就或性向測驗的成績,如SAT學術性向測驗、CAT大學成就測驗。(3)中學推薦函。(4)入學面談。由此可見,我國國內的多元入學其實仿效美國制度,但兩國的國情不同、升學條件不一:


   1.以台灣國中畢業升學情況來說,台北地區只有四分之一的國中生能夠升入公立高中或高職就讀,尚有四分之三的學生須選擇私立學校或就業。而私立學校的學費又比公立學校高出四、五倍之多,資源也不如公立學校豐富,這種情況與美國初中生幾乎是100%可進入公立學校相當不同。


  2.由於美國幅員廣大,各個學區之間距離相當的遙遠,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在自己的社區中就讀高中。不像我國,尤其是都會區地狹人稠,以學區制度來說,恐怕會有一些問題。


  3.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一切都是向錢看,所以「多元」就是「多錢」,例如美國著名的大學,都以私立為主,學費通常比公立大學貴上兩、三倍。因此,美國沒有聯招,各校學生必須單獨去申請,每次申請都需不少費用。不像國內,因為公立大學有政府補助,過去以聯招分發,報名費也相當低。


  4.多元入學就是一種奔波。美國的高中畢業生為了選擇大學,在高中畢業之前須到處參觀,而大學則設有導覽單位、服務單位,協助學生選擇。而我國向來以分數落點為選擇依據,從前很少有學生會親自去參訪想進入的學校。實施多元入學方案之後,推薦甄選及申請多在各大學舉行,造成學生南征北討、奔波勞頓之苦。


  5.美國人對於就讀大學與否或大學是否就讀名校,抱持比較輕鬆的態度,鮮少人會因升學而補習。而國內在升學風氣盛行下,為了擠入著名的公立大學,於是造成升學管道愈多元、補習項目愈增加的情況。


  6.美國申請大學多以SAT成績加上在校書面資料審查即可,很少要求面試。反觀台灣的大學舉行推甄或申請時,要全系總動員。考生的表達能力、相貌等都是主考官的判斷項目,何況在短短五到十分鐘的面試中,能不能真正測出學生的實力與潛力其實是有待考量的。因此這種充滿主觀的甄試,也導致家長抗議面試是否必要與公平性的原因之一。


  7.美國的申請入學推薦函十分重要,可以考核學生歷年表現,如果學生表現不佳,推薦函的公信力就不足,對於未來該校的高中名額也會縮減,因此各高中在處理時都相當戒慎恐懼。美國文化中,相當重視個人參與社會的態度與表現,鼓勵高中生參加社團與社區服務的情形相當普遍。在台灣方面,由於升學主義,使得高中生所學非常狹隘,平時又不習慣於參與社團社區服務,在整個推甄過程中,學生的資料、紀錄是否為真實的表現,不無疑義。

    因此,多元入學方案是否能真正選拔到大學需要的人才,也令人質疑。最近立法院也提出,是否應該恢復至少是比較公平、而且使貧者翻身的聯考制度,而非現在這種多元、多錢的入學方式,這些議題都值得繼續討論。


    無論是高中職多元入學或是大學多元入學,受批評的主要理由是其變成了「多錢入學」。以推薦甄試為例,由於整個甄選的過程與過去的考試制度不同,其中加入許多考試技巧、資料準備、學生特殊才能等,因此家庭的因素變得更為重要。曾經有人指出,大學的甄選制度其實對很多弱勢家庭子女、弱勢族群相當不利。另外,舉辦的時間、口試的過程也免不了會有人情的介入,影響了原來入學制度的公平性。第三,是其對於高中國中教育的影響。過去的聯考都是在學期結束之後、畢業之後所舉辦的考試,現在提前到國三上學期或是高三上學期開始來舉辦基本學力測驗,或是高中的甄選、學測等等,如此一來,勢必影響國三或高三的正常教學,甚至造成學生在整個甄試過程中遭遇二度傷害。對於考上的學生而言,長達幾個月沒有固定上課內容,倘若缺乏良好的學習規畫,容易造成學力的下降。第四,增加家長的負擔。多元入學方式使得許多學生必須花許多的報名費南北征戰。因此,既增加學生的負擔,家長也所費不貲。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能夠負擔多元入學的家庭勢必只有中上階層。


    實施幾年來的多元入學方案,對家長們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家長認為在新的制度下,孩子求學的環境並沒有使他們壓力減輕,孩子的功課依然沉重;而學校的教育花樣百出,也是家長苦不堪言的地方。目前家長對教育改革信任不夠,多元入學方案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根據一項調查統計,發現六成以上的家長認為多元入學方案不但沒有紓解對國中生的功課壓力,反而造成壓力增加,甚至高達九成的學生必須參加補習。從這些國中家長的反應中可看出,在升學主義下,學生所面對的無數次的小聯考,更甚於過去一次的聯考制度,尤其是教改的整個目標與方向雖然都標榜著孩子求學的美景,實際上實施以來,所遭遇的困難相當的大,反彈聲也不少。例如:民國九十二年(2003)五月消基會公布國內消費者痛苦指數調查中,教育學習的痛苦指數竟然分別與「社會治安」與「環境污染」並列前茅,包括教科書、補習費、媒體等的商品教育學習類,都是造成消費者痛苦指數的來源。


表5-9 各入學管道的說明一覽表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1)

  論文及著述  摘要目錄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