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英語外籍師資,宜先小規模試辦

周祝瑛(2003)。引進英語外籍師資宜先小規模試辦。師友月刊,432期。 頁30-32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

 

 

最近報載教育部甄選英語外籍教師將於九十二年八月分配各縣市,而主要的經費來源是動用行政院第二預備金,教育部計畫以基本教育需求外加方式編入統籌分配。由於這些外籍教師將會分配到全國各個縣市,初步每人月薪大概以六萬八千元為基準,多數縣市教育局將提供外師食宿並享有年終獎金等福利。雖然教育部明言,基於平衡城鄉差距,將優先配發外師給偏遠地區協同本土教師加強英語的水準,但是,該政策之配套措施是否齊全?能否符合預期的成果?還值得多加觀察。

 

首先此項政策是近一年來才提出,法定外師數量由原先2000多人到現在的200~300人的變化,相信是歷經許多政策轉折的結果。然而當初政策到底如何而來,其實也不得而知。從歷年來我國引進外國教師的經驗中(如私立學校或補習班來看),以下有幾點需要教育主管來加以考量的:

 

首先,引進外籍教師的政策目標到底為何?如果只是為平衡城鄉差距而提昇國小學生的英語程度,這個目標是不夠明確,因為各地英語程度不一,如何訂定具體的提昇水準或成效,這是相當的困難。況且主管單位有無做好事前規劃和事後的追蹤,譬如說,引進小學外籍師資的目的是在於讓外師直接進入各班第一線教學?還是提供本地英語教師在職進修、英語課程的編纂或教師英語能力的加強等,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導向作為引進外籍教師的根據。

 

其次,引進外籍教師的資格規定,究竟是屬於那一種?如果只是要求一個ESL(以英語為第二外語的教學證書),其實在許多英語系國家中,該證照資格的取得相當容易,而且即使取得該證照也不盡然適合從事教學,還必須衡量是否有過對母語非英語學童的教學經驗或能力,否則外師程度與經驗參差不齊,恐將影響引進效果。而外籍教師與本土教師在教學時的角色搭配為何?到底是讓外師直接在各班教授英語或是作為外語顧問的角色?有待釐清。有專家建議在目前試辦的階段,由於各方面規劃恐未成熟,最好人數降到20-30人,以「英語教學顧問團」開始,採取各地區(或各校)輪流的方式,先作為當地英語師資的咨詢顧問,甚至可以協助英語師資的培訓等工作,而不是指定固定的外師在同一所學校在第一線教學。原因在於每位外師的專長不一,如果令其直接面對本地小學生教學、負擔教學任務,在師生比例過高、時間分配不足的情形下,孩子們的語言能力是否因與外籍老師接觸獲得顯著提昇,是未定之數。另一方面,對外師而言,直接被分配到每一所學校,在語言不通、文化隔閡、社會孤立的情況下,將出現許多適應問題。因此,師生雙方都需要時間來調適彼此的文化差異,這是試行尤其要注意的考量。另外,亦有人建議在實施初期,外師資格的把關必須從嚴,人數只要20-30位,且擔任顧問團,儘量讓外師扮演輔導咨詢的角色,協助本土教師發展課程、教學評量、教學活動,甚至規劃明後年的計劃。這不僅可以減少洋土比較的爭議,同時也降低雙方文化差異的衝擊。

 

第三,課程是所有教學的核心,在外籍教師引進後,他們將使用何種教材、有無特殊規定等,目前未見詳細規劃事宜。教科書的選用、相關的配套教材及課程的編纂等問題應加以考量。

 

第四,外籍教師本身的適應問題。有很多外師是初次來到台灣,甚至是第一次到國外教英語,在現有辦法下,這些老師將被分配到全省各地,甚至是偏遠地區的學校。這些老師來到異地所面臨的文化衝擊(cultural shock),是否能得到合理的調適?尤其是語言文化不適所造成的隔離(alienation)。以過去的經驗來看,通常能夠度過第一個月的外籍教師,其往後的適應也會較為理想。許多外籍教師也表示,其之所以願意留在台灣繼續從事教學工作的原因,並不僅只為了這份工作,而是有教學以外的因素,例如,喜好中華文化、學習太極拳、喜歡喝中國茶、宗教信仰等等。在這種情況,如果有關當局能協助這些外籍老師在教學以外,增加其對台灣本土文化或中華文化的認識,將有助於外師對其工作的認同感並減少文化差距的震撼。

 

第五,世界各地英語的腔調因地而異,國人應了解無所謂標準英語(no standard English),外籍教師來自不同腔調的國家,這些差異是否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擾,這也是需要加以留意的。行政單位也需尊重來自各國外師的腔調,而不偏頗特定地區。

 

第六,關於評量的部份,這些外籍教師到台灣之後,所扮演的教學任務或輔導的任務中,必須有一個良好的評鑑系統。換句話說,這些透過外籍教師協助的課程,是否應該施行考試或是誰應該扮演評量的工作,這包含各校英語教學的評量以及對於引進外籍師資這個政策近行全面的評估工作。

 

總之,初期試辦的外師團應定位在實驗與顧問性質,而非現場直接的教學角色。甚至可定期聚會,研發第二、三年以及往後的外師引進工作計劃、課程及評鑑等。外籍師資不僅能協助教師們解決英語教學的問題,同時提供許多的workshops,很多進修的課程展示教導老師們如何進行英語教學,在英語教學上協助老師改進或者是發展課程教材等。校方亦可透過外籍老師的特別指導,成立學生英語社團或是在校慶或學校日中從事表演活動,寓教於樂,建立多元的學習管道(校慶展示、英語俱樂部、英語演講比賽)來提昇校內英語學習的風氣。將外籍教師的角色由原先的教學實務參與轉為對於全校英語課程的規劃以及教師培訓的協助,如此不僅可以降低本土校園初次接觸外籍教師的文化差異及震撼,同時更可以擴大英語教學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外師引進政策立意固然良好,但如果在初期缺乏周延的規劃及效果評估,則恐怕將衍生更多問題,而讓這個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論文及著述 |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