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大陸想一想
周祝瑛(2004)。留學大陸想一想。交流雜志,73期,頁40-43。
政大教育系 周祝瑛
92.12.26
每年十二月份是大陸各大學研究所對港、澳、台招生的日子。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大陸經濟市場的快速崛起,許多國內人士前往大陸求學。這些年來,只要到過內地訪問的人,大多會看到校園內越來越多的台灣學生(台生)負笈前往就學。而其中衍生出來的如:大陸學歷採認問題,前後經歷五任教育部長,仍然沒有定論,可見其中的奧妙複雜與困難程度。
雖然與國內各大學校報考人數動輒上萬人相比,每年跨海到對岸考研究所的台生人數只有數百到千人不等,但以最近每年成長的趨勢來看,台生西進大陸求學的人數持續不斷,甚至引起海峽兩岸政府高層人士的注意,如:前大陸副總理錢其琛發表了歡迎台灣學生與願意提供配套措施的言論;日前,陳水扁總統也提到將不在任內承認大陸學歷等說法。雖然兩岸的關係起起伏伏,但國人前往大陸求學的趨勢仍然持續。筆者曾經預測:長久下來,說不定將來大陸會為台灣培養出更多的大學及碩、博士生,並且二、三十年之後兩岸的談判桌上,也可能坐著當年同窗好友的情形!
不久前,筆者曾完成留學大陸的相關研究,從許多台生的訪談及大陸大學所提供的資訊中,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1) 就所學專業來說,目前台灣人士在大陸就讀的科系主要分三類:首先與中國傳統有關的專業,如:中國文學、歷史、哲學、宗教、音樂、繪畫及考古學等;其次涉及兩岸三地經貿往來的法律、金融、財經、貿易等領域;最後,有許多人前往內地學習中醫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台執業。
(2) 就招生方式而言,近年來對岸高校對台招生除了受到大陸主管當局大力支持外,大陸高校也愈來愈積極,不但委託國內若干機構辦理各種梯次的大專生赴大陸高校友好訪問團、夏令營,甚至在法令尚未開放的情況下,在各大媒體刊登招生廣告,從大學部到成人進修教育(如:EMBA)都有。為了吸引國人前去求學,大陸對台招生規模及核准的校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其實,大陸對台招生是在一九八七年之後才正式出現政府文件,一九九0年代初期以前幾無台生赴大陸高校就學。隨著兩岸交流的頻繁,國人才漸漸前往大陸求學。由於大陸向來將台生與港、澳及僑生並列;在管理上與本地生區隔開來(如:分開入學考試、分班上課、分別住宿),並委由港澳台辦公室負責生活輔導等工作,不定期辦理文化參訪、旅遊等工作,以加強台生對大陸風土民情的了解。另外在對台招生的大學校數上,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除了廣州暨南、福建華僑大學、福建師範和中醫藥學院等可單獨對台招生外,其餘以港澳台聯合招生考試(筆試)為主。
(3) 就招生政策來說,大陸對台招生政策乃是對台全盤政策的一環。除政治上意圖爭取台灣學生認同大陸,極力於兩岸統一的實踐外,在經濟上亦有為高校增加收益之誘因。迄今,大陸高校對台招生始終是與港、澳、台地區合而為一,共同辦理。最初提供台生獎學金、享有公費等待遇,近來則紛紛取消一些台生的優惠措施。另外,從最近大陸開放台生就讀的大學種類來看,對岸當局仍希望以較為優越的大學來吸引台生。無論是從各校適合臺生需求的考量、增加學校知名度或提高收入的觀點來看,歷年來對台開放招生的高校雖未必皆為一時之選,但仍不失其特色,尤其針對台生需要較多的中醫藥學院及商業貿易等專業而開放,皆有其特殊考量,值得注意。
此外,目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尚未開放國人辦理留學大陸仲介之事,但從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仍有不少仲介機構從事各種協助國人進入大陸高校〈尤其是名校〉就讀事宜,甚至要求代辦者繳交數十萬或上百萬元之費用,保證進入大陸大學就讀。上述的大陸留學仲介及各種五花八門的保證金、代辦費,不少是針對大陸大學對台灣學生降低標準,減少不必要的環結和資格要求而來。換言之,大陸每年有一百多所大學可以對台〈包括港澳地區〉聯合招收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除了博士班由各校單獨招考之外,大學本科和碩士班入學都採統一聯合考試方式,過程中較為嚴謹,且透過此一管道入學者,都可獲得參加入學考試證明,一但錄取後,大陸「教育部」亦會頒發一份正式的入學證明,對於日後台生返國學歷認證上,皆需要這些證明文件。而較為人民所詬病的,也是媒體報導中仲介業使得上力的,即是大陸大學對於台灣學生所開的方便之門─透過「非正式管道」,包括:試讀生、插班生、預科生、高考補習生、進修生及旁聽生等,進入就讀。透過上述這些五花八門的入學管道,再加上求學過程中,大陸各大學或是各指導教授間寬嚴不一之下,於是大陸留學的台生出現了如文天祥所說的「雞棲鳳凰食,牛馬同一槽」的情形,學術程度參差不齊、大學文憑不乏灌水的成份。如此一來,更加深國人對大陸學歷的疑慮。
總之,過去政府曾提出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的大陸政策;在「台商西進,根留台灣」的號召下,如何能對日益頻繁的國人赴大陸留學一事進行更大格局的管理與輔導,恐怕是下一波兩岸關係中無法避免的議題。(本文作者著有「留學大陸Must Know」,台北:正中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