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慧在台灣地區中小學的實驗簡述

周祝瑛(2000)。多元智慧理論在 台灣中小學的實驗簡述。北縣教育雙月刊。2000年春季刊。

 

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

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稚美

─北縣教育雙月刊邀稿89/10/10

一、    緣起

 

  一九八三年哈佛大學迦納教授(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

MI)。迦納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八種智慧潛能,而家長或老師則是影響孩子各項潛能是否得以發展的關鍵人物。上述這八項智慧分別是語言智慧、數學邏輯智慧、空間智慧、肢體運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和自然觀察者智慧。

  在一九九八年春,多元智慧的概念已在國內發展有一段時間。當時本專案由教育部國教司委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田耐青教授擔任計畫主持人,透過徵詢方式,考量城鄉差距、學校規模、及參與意願等因素,最後全國有七所學校參與第一期的「補救教學示範學校實施計劃─多元智慧本土化」專案。這些學校包括台北縣的鷺江國小、丹鳳國中與錦和國中(目前改制為完全中學)等學校。

  計畫一開始,即希望能夠在國內嘗試一種「以深度取代廣度」的多元智慧實驗,因此邀請對多元智慧有研究的大專院校教授數名,以一對一的方式提供每個示範學校長期的到校輔導工作,並配合各校的條件與文化,發展各校的多元智慧特色,而非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模式。

  在第一期(1998.4~7)結束前的暑假中,研究計畫群邀請所有參與的學校選派種子教師參加研討會,藉由國中小教師的共同研習,營造雙方面對面討論的機會,了解彼此對教學的理念、課程的詮釋及對學生的觀點等看法。這樣的意見交換和討論其實就是後來九年一貫課程所訴求的:不同科系不同年級的教師能有專業對話與合作的機會。所以這些參與計畫的示範學校在日後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時,相對於一般學校有較高的意願和實務的體驗,原因在此。另外,一些示範學校行政人員為參與多元智慧計畫的種子教師規劃出一段共同的空堂時間,俾交換意見。這樣的作法讓參與教師可以有對話的時間,是推動多元智慧相當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進入第二期

  

  本專案第二期(1998.8~1999.7)主要在配合各校需求而推動多元智慧實驗。例如:一些示範的國小採取志願方式,由低年級的老師擔任推動多元智慧的主力,他們逐漸摸索出課程統整的概念;而另外一個學校的老師則發展出以肢體動作智慧帶動注音符號的學習等教案。國中的發展更加多元,有些國中著重在資源班的教學課程設計,製作出各科的多元智慧教案。另外一些國中則是在學校找尋各科教師志願參與,嘗試在不同科目中進行教學實驗;在此階段,示範學校所進行的一連串嘗試,其實正符合成為一個多元智慧的學校(陳佩正譯,2000)所提的階段論內容,這也是多數示範學校能夠有效推動多元智慧的模式之一。

  此階段的特色可說在於協助教師「改變心智習性」,但是考慮到學校文化的根深蒂固,要推動一個和文憑的獲取沒有直接關連的多元智慧實驗,且多數工作都屬額外負擔方式(add-on),可說是考驗各校及研究群的參與決心。所以此時,許多學校成立讀書會,由輔導教授帶領學校老師認識多元智慧的理論,以及在學校推動多元智慧時的相關問題探討,其中經營多元智慧(李平譯、洪蘭審訂,民86)一書是許多學校讀書會的主要閱讀和分享的書籍。

 

三、第一、二期之成果

 

  在第一、二期實驗計劃中,研究群一直鼓勵各校建構出最適合「自己學校」的專業成長團體,以便能夠(1)改善校內的學習環境,(2)免除教師單兵作戰的苦境,(3)一起解決在執行專業成長活動時所面臨的問題,(4)發揮團隊專業成長。過程中,七所學校的專業成長團體依圖一的流程,逐步建立校內同年級或跨年級同儕互助的教學研究群,並依特定的五大標準促使師生共同營造有利的學習情境,以便幫助所有的學生都能成功。

圖一:示範學校專案的整體設計

 

    具體而言,在此期間,各校都在嘗試發展不同的模式,例如:首先在專業成長活動方面,各校都有長期性的專業成長活動,或鼓勵教師們成立工作坊,研發新課程,校內行政人員不再是進修活動的主導。由第二期的結案報告中更反應出許多處處為教師設想的校長及行政人員在默默的耕耘,為學校提供最有利的專業成長環境。

  其次,在教師個人成長上,七所學校中參與人員有如下特質:(1)心智習性:不藏私、願意與人分享經驗;努力不懈、能接受建議;自悟和自省;有熱忱、願意冒險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也有的在觀望中漸生信心進而自動參與);有組織、分析和求証的習性;有雙向思考及包容的能力;不輕易放棄幫助學生的機會。(2)專業知能:瞭解相關的學習理論、經常自動閱讀與本專案有關之書籍、並探討理論的差異性、或是自己建立一套教學理論;在教學中個人已進行或者願意進行教學改革。(3)人際智慧:有誠意與人共處,具備領導與溝通等才幹,或願意與人配合以落實教改的目標。(4)資源:懂得運用、分享、或發掘資源。

    由這七所不同縣市的國中小教師以及校長主任共同進行有關多元智慧、建構式教學和行動研究等一系列的活動,再次印證了有學校行政人員的積極參與或支持,教師們更能組成各科或同年級的教學改進群,而積極的嘗試新的教學和評量策略或接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對這些有前瞻性的教師而言,在參與過程中不再孤軍奮鬥,而能在校內外尋求支持和合作。其次,基層教育工作者更能瞭解、珍惜、進而共同發掘個人和團隊的多元智慧資源,進而配合現在與未來的種種教育改革需求。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