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台灣高等教育之發展趨勢

 

一、現況

台灣之高等教育數量上擴增頗為快速。一九五○年至一九七○年代,整體而言是緩步成長,一九七○年到一九八○年間,政策上並未開放私人興辦大學,公立大學增設亦少。但一九八○年以後,私人資源快速投入興學行列,公立大學則為平衡城鄉差距及特殊學術領域之發展(如體育、藝術等學府)而大量增設。由於國立大學在政策上宣布暫時不再增設,加上甚多私立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近三年來,私立大學數量快速成長,以致私立大學在一九九九年首度超越公立校院之數量。由於校數的快速擴增,台灣的高等教育在大眾化之餘,仍有以下之特徵:(教育部高教司,2002
1.
私立學校在大學校院中所占的比重快速增加;
2.
研究所教育成長的比率大於大學部教育成長比率;
3.
技職校院在大學校院中所占比重亦快速增加。

首先先就大學數量的發展來看,台灣在八十九學年度(2000年)計有大學校院一百三十五所,其中大學五十五所,學院八十所。以辦學資源分,計公立大學二十八所,公立學院二十九所,私立大學二十七所,私立學院五十一所;以大學規模性質分,綜合大學三十七所,單科大學及學院九十八所 (含師範校院、醫學大學、醫學院、科技校院、藝術學院、軍事校院、體育學院及空中大學等)

  以在學學生人數分析,八十九學年度(2002年)大學在學學生人數計約六十四萬七千人。以公私立大學及學院分,公立大學約十九萬人,私立大學約三十一萬一千人,公立學院約四萬九千人,私立學院約九萬六千人;以在學階段分,計大學部約五十六萬四千人,研究生碩士班約七萬人,研究生博士班約一萬三千人。(教育部高教司,2002)。如表一。

  表一 台灣地區大學校院校數及學生人數成長分析表

                                                             單位數:人

學年度

1976-2000

大學校院數

在學學生人數

公立

私立

博士生

碩士生

大學部

合計

六十五

13

12

363

4,138

140,857

145,358

七十

14

13

800

6,555

158,181

165,536

七十五

15

13

2,143

11,294

184,729

198,166

八十

28

22

5,481

21,306

253,462

280,249

八十五

37

30

9,365

35,508

337,837

382,710

八十八

46

59

12,253

54,980

470,030

537,263

八十九

50

77

13,822

70,039

564,059

647,920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  

其次從校數擴展下的隱憂來看,由於大學校院數量的快速擴增,學生素質也就相對降低。這可以從(表二)幾項數據資料反映出來:

1. 大學聯招錄取率逐年攀升,大學聯招的最低錄取標準則是逐年降低;
2.
大學校院學生數與專任教師人數的比值逐年提高。(教育部高教司,2002

表二 大學校院學生數與專任教師人數之比值

學年度

1976-2000

公立學校

私立學校

大學

獨立學院

大學

獨立學院

六十五

9.85

10.49

18.56

18.49

七十

9.61

10.04

19.81

13.91

七十五

9.71

9.56

20.91

13.53

八十

10.44

8.85

23.43

13.73

八十五

11.17

11.31

21.29

17.43

八十八

13.18

14.07

24.82

19.26

八十九

13.92

15.12

24.86

20.80

資料來源:教育報高教司

由(表二)中我們可以發現,從七十五學年度(1986年)起,無論是公立或私立大學校院,學生數與專任教師數的比值都有明顯增加。尤其是自八十五學年度(1996年)起,改變的趨勢更加明顯,代表教師的負擔加重,而相對的對於學生所能提供的指導協助也必然減少。

   
由於新大學校院數量不斷快速增加,且儘可能設置於原本高等教育資源欠缺的地區,我國近年在高等教育的普及方面,可以說締造了相當驚人的成績。一般而言,我國學齡人口按部就班升學之比率雖甚高,但已就業或非學齡人口中,回流接受大學教育人數則偏低,終身教育觀念尚未普及。因此,如何引導國人在任何人生階段,均樂於重新學習,且得到學習機會,尚有待加強。
   
最後在學人數的問題上逐年減少,高等教育擴充的同時,台灣地區出生率也逐年下降中。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從每百戶在學人數的資料來看,近期內有學童人數持續減少的趨勢(教育部統計處,2002)。這種現象終將影響台灣地區高等教育的入學率。而以目前的校數規模來看,未來一般高中職業畢業生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將大大增提升。

二、發展問題:

    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發展雖呈現多元化發展,但是在檢視發展的結果我們也面臨了一些問題(張鈿富,2003):

(一)區域發展不均衡

    台灣的高等教育學術系統充分反映出發展南北不均衡的事實。如:重北輕南,忽視中部,齊頭式的資源分配,是一般人所認知的現象。中部地區人數約略與南部地區均等,但是中部地區的學校校數明顯少於南部地區,至於資源的分配,北部地區學校更是享有大多數的資源。

(二)質與量平衡問題

首先,在台灣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過去發展的重點一直放在大學或是專科部分,近年來則注重研究所階段的擴充。尤其是碩、博士班階段的擴充非常地快速。這種擴充結果目前已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許多研究所錄取放榜時大量擴充學門備取人數的事實,及畢業生就業困難正好反應高級人力的培養也出現供過於求現象。

    其次在質量的方面,以單位學生成本而言,我國大學學生單位成本八十九學年度(2000年)公立大學約為二十萬三千餘元,私立大學約為十二萬一千餘元,均遠較於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大學為低,僅略高於中國大陸的大學。

 

表三 我國大學學生單位成本國際比較表   

幣別:新台幣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3

 

(三)師資結構問題

 

另外,從「專任師資結構」來看台灣地區大學教授等級比例遠低於日、韓,「教授」級的教師佔17.5%,低於日本(38.9%)及韓國(39.4%);「副教授」及「助理教授」級的教師佔40.4%,低於韓國(47.9%),但高於日本(23.3%);「講師」級以下的教師佔42.1%,高於日本(37.8%)及韓國(12.7%)。從以上數據可見,顯見台灣對大學教育的品質提升上有待加強(見表四)。

 

表四 台灣、日本、韓國專任師資結構比較表

項目

台灣(2001

佔%

日本(2000

佔%

韓國(2001

佔%

教授(Professor

6,974

17.50%

58,137

38.90%

22,925

39.40%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11,045

27.70%

 

 

13,968

24.00%

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5,053

12.70%

34,872

23.30%

13,900

23.90%

講師(Lecturer

16,754

42.10%

19,112

12.80%

7,384

12.70%

助教(Assistant

 

 

37,459

25.00%

 

 

合計

39,826

100.00%

149,580

100.00%

58,177

100.00%

註:依現行大學法規定,「助教」非屬大學教師等級之一,因此,台灣的專任師資部分不含「助教」(2,947人)。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編中華民國大專院校概況統計(九十學年度);日本文部省編日本統計文摘(二000年版);韓國教育與人力資源部編韓國教育統計年鑑(二00一年版)

(四)教育經費問題

經費緊縮影響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然而由於近年來台灣經濟不景氣,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大學校數又大量擴充,導致每所學校的教育經費緊縮。因此,「使用者付費」已逐漸成為為校園中可以被接受的概念。另外,擴充的高等教育未來可能要面臨「內憂與外患」。「外患」只指的是加入WTO後的種種衝擊,「內憂」則是入學人口減少的事實。台灣入學人口減少,會造成體質不佳的高等教育機構面臨嚴重招生不足的情況。

 

伍、 結語

 

在全球化潮流下,各國莫不提出以發展知識經濟為主軸的教育改

革方案,尤其仰賴大學為各國培養知識創新人才,加強一國競爭力。回顧台灣九0年代以來的大學教育發展過程,可看出歷經幾大轉變,如:從菁英教育逐漸轉為大眾教育;從經濟建設主導教育目標逐漸轉為符合個人的需求;從就業導向轉成兼顧消費需求;由政府主導轉向配合教育的自主性;從一元的規範走向兼顧多元的需求;更從一次性的就學方式轉成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高教白皮書,2001,頁)。

時值大學面臨全球化競爭與衝擊的關鍵時刻,為了因應新世紀的需求,自一九九九年起,台灣教育部推動了追求大學教育卓越計劃目標。二00一年七月,台灣更公布了一份『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針對目前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現況加以分析,從大學教育質量失衡、資源的排擠、大學運作機制的調整、國際化程度不足、大學與社會互動不足及評鑑機制的有待建立等問題予以檢討,並據此擬訂台灣高等教育近程與中程具體做法及建議,期望在大學角色與功能的定位、資源的籌措與分配、大學運作法治化、人才培育計劃、提升國際競爭力、擴增成人回流高教的機會、追求大學卓越發展等方面,提出政策性的指示及改進措施(曾志朗,民90)。

換言之,台灣推動高等教育改格方案,具體內容包括: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辦理大學校院評鑑計畫、大學總量發展審核等一連串振興高教補助措施。同時,在其它科技會議及知識經濟發展的重要會議中,教育主管當局更強調大學應注重高級人才的培育,取消各校齊頭式資源分配方式,重點輔導有潛力的大學積極發展(如今年八月份宣布九所國立大學列為重點研究型大學),並以專案經費重點支援國立大學改善研究所博士班教學及研究設施,以進行跨校性、跨學門領域之學術整合工作,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與競爭力。為了因應全球化的競爭,台灣未來大學發展之重點尚包括︰(一)大學的定位與建立特色問題;(二)如何追求學術研究的卓越化;(三)大學資源如何整併;(四)大學行政與教學績效如何提昇;(五)大學國際競爭力如何加強等議題。

為了因應全球化及加入WTO的影響,台灣各界紛紛針對上述高教發展目標,提出具體建議,例如:積極研擬如何更有效的整合資源,建構優勢的教育學術環境︰鼓勵部份大學進行整併及學術合作、策略聯盟等工作,達成最有效的經營規模。另外,在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如何加強外語訓練及網路資訊教育,提升大專學生英文能力,增加第二外語成績作為畢業門檻;並推薦七十四所外國大學提供短期語文進修參考;另外,研議銀行開設大學生『國外學習計畫存款專戶』,提供優惠存款利息,協助學生為自己未來再進修儲蓄方案;台灣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制度的轉型;加強各大學的網路學習,增加在職人員進修機會等措施,以提昇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總之,如果說全球化是另一種資本主義過渡擴張的結果,則各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行動,則是不得不然的因應措施。對於加入WTO,有研究(高教簡訊,民90.9)指出:各國在缺乏周詳的分析考量下,如果貿然將高等教育列入世界貿易組織控管之下,將是十分危險的事,因為學術機構或其它教育組織、團體與其它商業組織不同,無法比照一般商品。在各國規劃不足的情況下,若干發達國家可在極少的法規限制下,前往任何國家設立大學分校、授予學位和證書,或經由遠距教育,設立教育訓練中心,在他國進行招生。如此一來任何種類的教育產品,均可從一國外銷至另一國,而且大多是由先進國家向開發中地區輸出教育產品。雖然加入WTO之後各國智慧財產的版權、專利權和證照,可獲得更大保障,但各國對於進入其國境內的外國學術機構、課程、學位或產品反而更難有效管制;因為在貿易自由化的前提下,地主國反而有可能因實施國外教育進口管制而被提出違反自由貿易的控訴。因此許多人批評,若將大學管理權授予WTO,將嚴重斲傷學術自治,其中受害最深者,將為開發中國家之高等教育。

在全球化過程中,台灣的高等教育除了備受海外教育機構來台設校的壓力,另外台灣學生前往大陸高校求學,學歷是否承認的問題,也始終困擾著台灣當局。總之,在諸多提昇高教水準的因應策略中,一方面必須堅持大學追求卓越、堅守傳統學術價值的使命;而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台灣內外的市場競爭,以及推廣台灣教育經驗的壓力,這一連串問題將隨著全球化腳步而加速發生變化。

 


 

參考書目

1.      周祝瑛(2002)。留學大陸must know:台灣學生赴大陸求學之研究。台北:正中。

2.      周祝瑛(2001)。全球化潮流中的台灣高等教育。發表於第十一屆中國比較教育研討會。桂林,2001.11.2-5

3.      周祝瑛(1999)。大陸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兼論台灣相關課題。台北:師大書苑。

4.      呂玲玲、邱佩玲。1999515 。遠見雜誌評鑑清大蟬連大學學術聲望榜首。聯合晚報,第一版。

5.      王保進。大學教育研究品質品質評鑑標準與機制之探討。大學院校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

6.      張鈿富(2003)。台灣高等教育發展與未來展望,未出版。

7.      楊國賜(2003)。提升教育品質,增進國際競爭力。大學院校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

8.        銳(2001)。對當代世界全球化特徵及其在高等教育中影響的批判性分

析。高等教育研究。第22卷第1期,頁96-100

9.      華勒斯坦(2001)。迎向狂亂的年代。發表於「全球化與世界體系理論」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2001103

10.   高教簡訊(民90)。台北:教育部。

11.   曾志朗(民90)。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12.   教育部統計處(2002)。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英文專書與期刊:

1.      University of Califonia-A Perceptive on Developing a New Master Plan http://www.ucop.edu/regents/regmeet/july02/302.pdf

2.      Walpole, MaryBeth2000)。Under ConstructionIdentity and Isomorphism in the Merger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School and Education SchoolThe Library Quarterly, vol.70, no.4October 2000)。

3.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http://www.unesco.org/

 

 上一頁 論文及著述 首頁Publications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