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十、高中職社區化vs.明星高中


    近年來教改的主軸中,教育部希望繼綜合高中、完全中學、九年一貫,及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之後,能夠透過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展,以推動均質、適性、就近入學的後期中等教育環境,作為未來實施十二年國教的基礎。換言之,高中職社區化是集合「建構多元適性的學校教育環境」、「營造學校社區成為學習社區」以及「為十二年國教奠基」三大教育目標。如果從教改的藍圖來看,透過高中職社區化,希望能夠協助社區從過去的單元價值教育環境,轉變為多元適性的學習環境;把過去以學校為本位的教育體系,延伸為成年人終身學習的社區文化。也因此教育部在民國八十九年(2000)三月推出高中職社區化的構想,由九十至九十一年(2001-2002)為準備階段,九十二至九十七年(2003-2008)共六年全面推動。實施初期,在九十學年度(2001),全國共有九十五所學校參與。到九十一學年度(2002),全國增加到二百九十五所公私立高中,以及一百七十八所公私立職業學校參與推動,執行經費高達十四億一千萬元。其中,高雄市總共有三十所公私立學校參與,參與率高達100%;而台北市則有六十一所公私立學校參與,占全市高中職的83.6%,而台灣省則有高達98%的學校參與計畫。


    為何高中職要社區化?教育主管單位的構想是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學區,讓每個學區包含若干所高中職校,使國中畢業生能在一個學區範圍就近入學,形塑新的社區文化。其中,讓每個社區基本上建立四個學習系統,即是普通、技職、資優及特殊(身心障礙)四個系統,讓學生能在社區裡能擁有均質(指減少城鄉差距、公私立學校差距、教育資源差距)的就學環境,讓綜合高中和高職在課程上有所統整,全面提升高中職的結構。同時能夠強化學校與社區的合作關係,並且配合區內的高等教育,達到多元入學的精神。
至於這個方案應該如何推動?自民國九十學年度(2001)起,教育部陸續推動「課程區域合作」和「社區合作專案」,目的在將鄰近幾所高中職校所規畫的合作社區,透過社區資源的整合,來共同營造學習社區。社區資源的整合包括水平的整合及垂直的整合。「水平整合」指社區內現有的高中職基於資源節約與共享的原則,跨校開設互補性課程,相互支援師資、研發教材、進行網路教學等;「垂直整合」則指由高中職等合作對象向上延伸到高等教育機構,向下延伸到國中小學,向外延伸到社區相關機構的形態。民國九十學年度(2001)的工作,主要是推動課程區域的合作,讓高中職學校初步嘗試跨校合作開設課程的方式,其中包括共同辦理跨校選課、跨校開課、網路開課,與社區大專院校合作開設進階課程等;區域整合教學則聘請社區專家學者開課,以及學生到社區的職場學習等等。而民國九十二學年度(2003)則在於協助形成適性學習的社區,讓社區中的普通、技職、資優及特殊(身心障礙)等四個學習系統能夠完整的開展。


    不過,高中職社區化開始推動以來,由於相關人士認識不足、教育主管單位宣傳力有未逮、現行制度和機構配套措施不足,加上執行者心理的抗拒等多重因素下,導致高中職社區化在推動時困難重重。例如:許多學校在面臨單打獨鬥時,也未意識到與其他學校合作的必要。有些高中職的課程,每週上課時數已經排滿,雖然有許多選修課,但由於學生忙於升學準備,並沒有多餘時間來選讀他校的課程,以至於跨校選課等於空談。


    此外,綜合高中、完全中學以及高中職社區化之間的關係也有待釐清。有人批評推動高中職社區化時,最不配合的是一些明星高中,主要是因為傳統上,明星高中能夠集合各地的菁英來學習,且在升學表現上一向有目共睹,因此,談高中職社區化就會影響到明星高中的配合度。而高中職社區化的目標,就是希望破除明星高中,讓所有學校能夠達到相同的水準。另外,公私立學校差距也是高中職社區化的問題,尤其是私立學校目前的學費是公立學校的三倍以上,而公立學校辦學的單位成本卻是私立學校的兩倍以上,兩相比較之下,就形成了七、八倍以上的差距,因此許多家長仍然希望子女能在公立學校就讀。由於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會使目前的明星高中逐漸失去光環,所以明星高中的抗拒特別大。問題是,國內的教育在均質化的同時,是否能同時提升教育的水準?究竟是要把原有明星高中的優勢予以保留或逐漸消除?教育品質要全面提升還是整個向下拉平?這些部分都值得討論。如果明星高中至今仍保有其獨特的特色及優良傳統,卻只為了達到高中職社區化而令得其優勢消失殆盡,這對國家整體的教育而言究竟是福是禍有待考量。


    再者,目前在台灣社會中,「社區」這個概念仍不普遍。負責這個方案的主管人員也不諱言地指出,高中職社區化所規畫的「社區」,其實是一個虛擬的社區,其中的規畫是以均衡化、均質化為原則;換言之,是希望每個社區都有高中、高職及綜合高中,來提供社區內的學生作為繼續升學的選擇。那麼在這個虛擬的社區中,如何找出規畫的指標,其實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以台北市而言,有研究建議,應將北市分成北、中、南三區,每一個區中,以三至八所學校組成一個學園,以此來作為高中職社區化的基礎。但是實際運作上,卻發現台北市人口密度高、交通便捷,許多學校的同質性都很高,並沒有達到資源互補的作用。因此有人建議,應該先找人口數少的少數地區來試辦,合適之後再全面推廣。


    另外,也有人指出,高中職社區化的問題出在政策不明確,其實這是延續了近年來教改的不連貫性和搖擺不定的特徵,影響落實的成效。而政府推出高中職社區化也造成行政人員的負擔,例如,在宣傳不足及經費補助不穩定的情況下,往往導致學校純粹只為補助款而加入此方案,在執行上並未完全落實。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教育主管單位在推行高中職社區化的時候,是藉由「控制資本門經費」的補助方式來半強迫學校參與,容易造成學校虛應故事。所以有人建議應採行鼓勵且自願性的方式讓學校參與,而非以補助款來作為脅迫。同時根據民國九十一學年度(2002)就近入學獎金的每校分配額度,以台北市為例,平均每校分配的額度是243,846元,高雄市是272,413元,而台灣省為169,697元。可以看出獎金的分配並不均衡,都會地區升學率本來就高,其實最需要「就近入學獎學金」的應該是偏遠地區鄉下的學校。跟台灣省比較起來,北、高兩大都會區給與較多的經費,並不合理。


    此外,在家長宣導方面相當不足,許多家長還未了解什麼是高中職社區化;再加上傳統升學考試的影響,所以對這個制度的配合度並不高。有些執行學校認為高中職社區化可以與綜合高中設立併行,原因在於人力經費有限,高中職社區化不易大規模推展;應該是以交通便利的地區,建立高中職社區化的合作機制,藉此拉近各校的距離,才比較容易達成此目標。同時也並不是每一所學校都要轉型為綜合高中,如偏遠地區及交通不便的學校,則以成立綜合高中的可行性較高。

  論文及著述  摘要目錄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