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查詢:請進入全國博碩士論文網:檢索字串輸入王桂蘭,欄位選擇研究生,進行檢索]

論文名稱:

出版年: 民92
     研究生: 王桂蘭 Kuei-lan wang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
之關係研究
    論文名稱: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among attitude of knowledge
sharing,inten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virtual community,
and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 王政彥 Cheng-yen 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成人教育研究所
      學號: 69054016
     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4
     關鍵字: 虛擬社群 virtual community
知識分享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態度 attitude of knowledge
sharing
參與意願 intention of participation
參與程度 level of participation
[摘要]
微軟總裁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數位神經系統」(Digital Nervous System)書
中強調:「未來的競爭是知識與網路的競爭」。近年來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運用,各種
虛擬社群的建構、經營模式及實務經驗的探究,都使得學術界及實務界等領域不得不正視
其影響力。而知識經濟的思潮正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挑戰著所有「不能與時俱進的」知識、
價值、思維方式與生存策略,知識管理即是未來管理,知識分享則是知識管理的關鍵。學
校是創新知識的發源地和人才培育的搖籃,教師是開發人類智慧資本的第一線工作者,身
為知識工作者的教師,如何善用資訊與網路溝通科技,兼採虛擬與真實的雙元途徑,建立
有效的知識分享與學習機制,以助長個人專業知能之發展,為本研究關注之焦點。
為探討國民中小學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程度之關係,本研究廣泛
蒐集有關知識分享及虛擬社群相關文獻加以分析了解,並歸納國內教師專業虛擬社群提供
之服務功能,作為研擬研究的架構基礎,依此概念架構編制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
擬設群參與意願」以及「虛擬設群參與程度」問卷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並調查教師未參
與學習網站之因素。研究過程以高高屏三縣市公立國民中小學教師為母群體,採多層叢集
抽樣方式(multiple-cluster sampling)抽取716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最後將回收問卷
資料以SPSS for 10.0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二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及三因子變異數分析(three-way ANOVA)之統計考
驗後歸納所得結論,摘陳如次:
一、國中小教師整體知識分享態度佳,尤以女性、高學歷及高年齡組教師為最,最認同「
互動觀點」及「學習觀點」之知識分享概念。
二、國中小教師虛擬社群參與意願頗高,尤以實習及30歲以下者為最,透過虛擬社群蒐集
教學資源及參與學習活動之意願最高,而分享專業知識之意願較低。
三、國中小教師實際參與虛擬社群略低於中等程度,男性、兼行政及實習和30歲以下者參
與程度最高,經常瀏覽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相關網站,關心教育訊息,下載教材教法,卻甚
少分享個人專業知識。
四、國中小教師未參與虛擬社群者低於二成比例,教學工作繁忙和不知道這些學習社群網
站是未參與之主要因素
五、國中小教師虛擬社群參與意願愈強,其虛擬社群參與程度愈高,但知識分享態度對其
虛擬社群參與程度則無影響。
六、高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低知識分享態度之國中小教師,其虛擬社群參與程度較高。
七、高虛擬社群參與意願且低知識分享態度之男性和31-40歲組國中小教師,其虛擬社群參
與程度較高。
八、國中小教師學校級別、知識分享態度及虛擬社群參與意願交互影響其虛擬社群的參與
程度。
茲依據前揭重點結論,分別對國中小教師、學校及辦理教師進修單位、教育主管機關以及
後續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國中小教師學習的建議
(一)教師應扮演知識工作者角色楷模,化知識分享態度為具體的行動策略。
(二)思考透過網路社群或教師同儕,增進個人知識管理之能力
(三)充實網路學習策略,提升個人終身學習能力
二、對學校及辦理教師進修單位在規劃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建議
(一)組織教師成長團體,進行知識及經驗之傳承與擴展。
(二)擬定具體獎勵制度,激勵教師進行機構內部或跨組織的知識分享行為
(三)成立區域性「網路學習社群」,發展特定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四)有效協調、整合實體及虛擬平臺的進修途徑,擴展教師專業成長質量層面。
三、對教育主管機關經營學習社群網站之建議
(一)加強行銷並豐富多元學習領域,擴展社群網站服務對象與品質。
(二)強化社群回饋機制,營造教師分享及創造知識的情境。
(三)強化社群互動功能,凝聚教師的歸屬感並激發教育熱忱
四、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分別在研究對象、研究變項以及研究方法上提出未來近一步研究之參考。


[摘要]
Microsoft Chairman Bill Gates once emphasized in his book Digital Nervous
System that the future competition is a competi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nternet. In recent years, the vast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and construction of all types of virtual community as well as its
style of managemen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has forced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all sorts to face squarely at its influence. Knowledge economy has thus
become a trend that challenges outdated knowledge,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strategy for survival.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futur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sharing is key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Schools are origins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cradles for incubating talents, and teachers are the
front line worker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huma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s
knowledge workers, it is important that teachers know how to utilize
information and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using both virtual and
reality ways, so as to create a system that efficiently delivers inform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and learning, and to help their competence developme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ttitude of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virtual community, and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his research analyzed all relative documentations
gathered in knowledge sharing and virtual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also
induced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domestic teachers’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y as a base for the research structure. Following this concept
structure, surveys of knowledge sharing attitude, intention of participation,
and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are conducted as a tool of research. In this
research, reasons why teachers di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are also
investigated. This research is taking all public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Kaohsiung County, and Ping Tong County as base
samples, using multiple-cluster sampling and sampled 716 teachers for survey.
The survey recalled is analyzed using SPSS for 10.0 software, one-way ANOVA,
two-way ANOVA, and three-way ANOVA statistics test. The conclusion is listed
as bellow:
一、The overall teachers’ attitude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good, especially
female teachers with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and age. They agree the most in
concept of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 knowledge sharing.
二、The intention of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y is high,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interns or age under 30 years old. Their intention of
participation to collect teaching resources and attend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the highest, but sha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the lowest.
三、Actual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y is slightly lower than average.
Males with administrative duties, interns, and those who’s age are under 30
have the highest participation rate. They often browse in the Internet about
the 9-consecutive year program, and they pay much attention in education
related information. They also like to download teaching materials, but they
rarely shar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四、Teachers who did not participate in virtual community are lower than 20%.
The reasons of not participating are heavy workloads and not knowing the
websites.
五、The higher intention of participation, the higher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However, the attitude of knowledge sharing has no influenc
六、High participating intention group and low knowledge sharing group, their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are high.
七、Male teachers age from 31 to 40 with high participating intention and low
knowledge sharing, their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are high.
八、Grades the teachers teach in schools, attitude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tention of participation are correlated and cross influenced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listed befor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ions, education bureau and
research conducted following this one:
一、Suggestions to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一) Teachers should be knowledge workers’ role models, and turn knowledge
sharing attitude into actual action.
(二) Through the help from virtual community or other teachers, improve
individual’s ability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三) Utilizing the Internet learning strategy to improve individual’s
lifetime learning ability.
二、Suggestions to School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Plan Teachers Further Studies
(一) Organizing teachers’ development group to inherit and expand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二) Create an actual rewarding system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share
knowledg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or cross organizationally.
(三) Set up a local Internet Learning Community to develop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certain area.
(四) Efficiently negotiate and integrate the actual and virtual platform to
exp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quantity growth.
三、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on Management of
Virtual Community Learning Websites.
(一) Enrich and promote dynamic learning field, enlarge service group and
enhance quality of virtual community websites.
(二) Strengthen feedback system, design scenes for teachers to share and
create knowledge.
(三) Strengthen interaction function to group teachers together so to
stimulate their education enthusiasm.
四、Suggestions to Those who Conduct Researches after this One
Provide information on study groups, variables, and methods for future studies
’ referenc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6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8
第五節 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隔空學習與網際網路---------------------------------11
第二節  虛擬社群的理論與相關研究---------------------------21
第三節  虛擬社群及教師參與---------------------------------31
第四節  知識分享態度---------------------------------------39
第五節  知識分享的相關研究---------------------------------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62
第二節 研究對象--------------------------------------------64
第三節 研究工具--------------------------------------------6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實施程序----------------------------------80
第五節 資料處理--------------------------------------------85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虛擬社群參與程度、未參與虛擬社群因素
之現況分析--------------------------------87
第二節 教師背景變項在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虛擬社群參與程度的差異分
析------------------------------------------94
第三節 教師不同知識分享態度、不同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在社群參與程度的差異分
析------------------------------------------------111
第四節 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在虛擬社群參與程度的交互作用分
析--------------------------------------------------116
第五節 教師背景變項、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在虛擬社群參與程度的差異分
析--------------------------------------------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6
第二節 結論------------------------------------------------141
第三節 建議------------------------------------------------14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50
二、英文部分------------------------------------------------164
附錄
附錄一 國內教師專業學習網站---------------------------------170
附錄二 國外教師專業學習網站---------------------------------176
附錄三 問卷初稿---------------------------------------------179
附錄四 預試問卷---------------------------------------------186
附錄五 正式問卷---------------------------------------------19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導民(民90)。學習型企業的知識分享策略。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
成人教育。333-351。
王文彥(民90)知識分享內外在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仁癸(民90)。知識經濟時代的電子學習。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主編,台北:師大師苑。263-292。
王如哲(民89)。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
王政彥(民83)。團體式教育決策參與。台北:五南。
王政彥(民87a)。終生學習的應然與實然。終生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7.3.26-3.27
。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26-150。
王政彥(民87b)。學習社會與成人教育。學習社會: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211-238

王政彥(民89)。去阻力添助力─增進新興網路大學對成人隔空學習的效益。成人教育
。57,19-27。
王政彥(民90a)。知識經濟以教育投資為本。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辦:知識經濟與教育
研討會研習手冊,高雄。
王政彥(民90b)。成人教育政策與知識社會。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主編,台北:師大師苑。
王政彥(民91)。隔空教育的概念分析。91年10月17日,隔空教育研究之課堂講義。
王志仁(民88)。網路大調查:族群分析,上班族領軍台灣領域。2002年11月8日取自
http://www.cw.com.tw/pissue.htm
王美音譯,Leonard-Barton, D. 著(民87)。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 。台北:遠
流。
王宜敏(民89)。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來探討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祥(民91)。團隊知識分享在不同知識平台差異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
王錦玲(民91)。新近成人學習理論。成人教育,65,54-56。
王鼎銘(民87)。資訊時代科學博物館學習環境與社區成人科技教育學習策略關係研究。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主編:博物館與終身學習---邁向二十一世紀科學博物館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2002)。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2年1月) 。http://
survey.yam.com/cnnic/2002_1.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2)。中國網路使用狀況調查, 2003年3月29日取自
:http://survey.yam.com/cnnic/2002_1_4.htm
方子雲(民90)。教育問題與教育改革-理論與實際。台北:千華。
方琇瑩(民92)。中小學教師進修網路學習課程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景文(民91)。成功建立網路化學習社群。管理雜誌, 324,120-124。
田耐青,洪明洲 (民87)。電腦中介溝通與高等教育教學革新。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1。
田玲瑚(民90)。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包景濂(民90)。問題解決模式的網路社群學習系統之研發。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
士論文。
江姿慧(民89)。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之行為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
文。
台灣尼爾森ACNielsen(2002)。台灣寬頻上網552萬人。2003年4月27日取自:http://
www.acnielsen.com.tw/news.asp?newsID=41
行政院(民90)。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取自:http://www.ey.gov.tw/
池熙璿(民87)。原住民網路新聞討論群之研究──以tw.bbs.soc.tayal為例。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博湧(民88)。開放、知識、速度、虛擬。遠見雜誌,1999,10,192-194。
何文慶(民89)。學校本位教師進修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宜蓁(民89)。中等學校教師知識分享模式之研究 ─ TAM觀點。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
何慧儀(民91)。策略體驗模組對網路書店虛擬社群忠誠度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80)。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
李茂興、余伯泉譯,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wwilson, Robin M. Akert著(民84)
。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p.332。
李素卿譯,Cranton, P.著(民85)。瞭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台北:五南

李友智(民88)。知識管理,產品創新與影響兩者關係的干擾變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
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李春梅(民88)。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郁菁(民88)。影響虛擬社群成員忠誠度產生之因素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純、鄭君良(民 90)。虛擬社區介紹。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2。2002年1月16日,
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2/12_5.htm
李靜瑤等譯,Jim Botkim 著(民90)。智慧狂潮。台北市。高寶。
李雅惠(民90)。知識經濟與成人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成人教
育,243-262。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Stephen P.Robbins著(民91)。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李建興(民90)。遠距教學之特性與展望。社會教育年刊,49,6-12。
李淑芬(民90)。E時代的學習趨勢:談終身學習與遠距教學。社教雜誌,272,1-4。
李逸菁(民91)。銘傳大學學生虛擬社群網站使用者之滿意度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萍(民91a)。2002年家庭上網普及率達53%。2002年11月21日,取自http://www.
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
李雅萍(民91b)。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達790萬人—DSL本季用戶數破百萬,穩居我國寬頻
上網主流技術的寶座。2002/5/14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
disp.asp?id=41
李應宗(民91)。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萍(民92)。我國寬頻用戶數於2002年底正式突破200萬戶,2003/2/20取自http://
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49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台北:五南。p.228
吳廣文(民85)。電子書使用者閱讀動機、行為、與滿足之研究-以光復書局多媒體中心為
例。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印刷組碩士論文。
吳淑如(民86)。電腦中介傳播系統使用與組織溝通滿足之關聯性研究-以軍事院校學生使
用校內電子佈告欄系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吳祥明(民87)。網路教師進修效果與時間相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吳齊殷(民87)。真實社區與虛擬社區:交融、對立或互蝕?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
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吳有順(民88)。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國立政治大
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清山,黃旭鈞(民89)。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18-32。
吳承芬譯,森田松太郎、高梨智弘著 (民89) 。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小知堂文化

吳惠卿(民89)。農業研究機構知識創造與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民89)。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子倩(民89)。做好知識管理才能保有優勢。遠見雜誌,176,34-48。
吳瓊治、李弘暉(民90)。摩托羅拉的知識管理及傳承內化,管理雜誌,329,112-116。
吳斯茜、計惠卿 (民90)。以知識建構能力植基學習社群的知識管理機制。2001知識經濟與
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吳思華(民90)?知識創意改變經濟結構?聯合報,4月15日,第23版?
吳鐵雄、陳育亮(民90)。金蟠桃網路社群--建構網路互動學習系統系列發展過程的研究
,1996-2000。世新大學學報,11,83-118。
吳毓琳(民90)。國民中學學校行政運用知識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
吳筱玫(民91)。網路空間與時間文化初探-以MUD情境為例,第四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
宋偉航譯,Stewart, T.著 (民87)。智慧資本,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台北:智庫出版。
汪志堅(民88)。知識的分享與散播。91/8/24,擷取自http://wangson.idv.tw
汪金城(民90)。研發機構知識分享機制之研究-以工研院光電所研發團隊為例。國立政治
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周冠中(民87)。我國Internet應用現況調查。2002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nhmc.edu.
tw/html/netwhere.html
周尚枚、戴雅秀譯,Nancy Law著(民90)。線上學習對於教師培育之挑戰,2001年4月26
日發表於2001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2003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
ccu.edu.tw/ELCPE2001/agenda/law_ch.htm
柯舜智(民82)。電子公布欄使用者的媒介行為與時間分配的關職性研究。國立政大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民76)。實證研究法在教育研究的應用及限制。教育研究方法論:中國教育學會
主編。台北:師苑。
林振春(民84)。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
林瑞欽(民84)。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林月盛(民84)。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奇賢(民87):探路者 : 國民小學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9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
用大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241-248。
林妙玲(民87)。空中大學面授教師對實施隔空教育的態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
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奇賢(民88)。網路學習環境與虛擬學校的建構與應用-以探路者系統為例。http://
pathfinder.ntntc.edu.tw/news/taichung1999.html。
林立晨(民90),e-learning線上學習新趨勢,電工資訊雜誌,127,7-14
林致立(民90)。虛擬社群的商業性應用 :本質、分類、與關鍵議題。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凱(民91)。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
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能(民91)。網路學習內容搜尋機制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月琴(民91)。研究所課程採育院距教學之探析。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細主編,社會
科學學報,10,1-21。
林文婷(民91)。上網做什麼?http://tw.news.yahoo.com/2002/06/30/technology/udn/
3340774.html
武文瑛(民91)。網路應用於知識管理之探究。成人教育,65,26-34。
邱皓政(民89)。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璟明(民88)。網際網路線上服務服務品質衡量模式之建立,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研
究所部份碩士論文。
阿丹(2001)。知本世界與新媒體的崛起。2002/7/29取自http://www.tomorrowfree.com/
clickfuture/article.asp?aid=100
查有梁(民89)。論新世紀的新教育。,91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riccibase.com/
docfile/peace34.htm
洪榮昭(民84)。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哈佛企管。
洪雪芬(民91)。e-Learning融入數學領域教師進修之研究-以K12數位學校為例。屏東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武誠、陳麗安(民84)。Internet應用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Internet簡訊,1995年6月
,2-12。
紀詩瑩(民90)。企業員工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其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暨南國際大
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志豪(民86)。網路超文本環境中新聞敘事結構與寫作歷程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楊順(民89)。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公平與信任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碩士論文。
徐其力(民91)。組織文化對知識分享之影響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徐鳳美(民91)。仍待學習的e-learning大計。網路通訊雜誌,2002年12月,50-54。
胡夢鯨(民87)。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台北:師大師苑。
胡瑋珊譯,Davenport & Prusak原著(民88)。知識管理,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袁子涵(民90)。促進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管理雜誌,327,148-152。
夏侯欣鵬(民88)。信任與權力對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放款部門主管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夏鑄九譯,Castells,M.著(民85)。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高希均(民89)?知識經濟的核心理念?載於高希均、李誠主編,知識經濟之
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莊素玉、張玉文(民89)。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台積電的知識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許智傑(民86)。高職教師價值觀念及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
許榮隆、曹世亮(2001)。建構永續學習的e-Learning網站:以學習型組織為基礎的探討。
網路學習與繼續專業教育研討會。民國91年6月29日,取自國立中正大學網頁:http://
www.ccu.edu.tw/ELCPE2001/index.html
許雅婷(民91)。人格特質與團隊組合對知識分享.創新績效的影響。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
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林清山(民7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基成(民87)。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教學科技與媒
體,40,31-42。
張基成(民89)。知識分享與網路學習社群。2003年4月23日取自http://edtech.ntu.edu.
tw/epaper/910810/prof/prof_1.asp
張基成、唐宣蔚(民89)。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分散式網路學習社群。遠距教
育,13,18-37。
張基成、唐宣蔚(民90)。大學網路學習社群之教學實施策略及相關問題研究。教學科技與
媒體,56,50-64。
張紹勳(民87)。網路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動機、滿意度及臨場感之研究,第四屆國際資訊
管理研究暨實務研討會論文。
張松濱(民88)。亞卓市全民學校系統設計與初步使用成果。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
所碩士論文。
張志明、劉淑娟(民89)。知識管理在學校營繕工程之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1,55-81。
張肇顯(民89)。以智慧資本為基礎之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研究:以台灣地區入口網
站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瀚仁(民89)。個人化技術對虛擬社群發展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玉文 (民89)。知識管理的重要角色—CKO(知識長)。遠見雜誌,三月,知識管理別冊

張維安(民90)。文字模式線上訪談的特質及其限制。資訊社會研究(一),南華大學社
會研究所。
張簡天瑞(民90)。學習型組織發展對課程統整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成人
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鐸嚴(民90)。遙距教育在知識管理中的角色與功能,發表於二00一年「兩岸開放及
遠距教育研討會」,91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nou.edu.tw/~research/workshop/
workshop_01_901127.htm
張秋康(民91)。全球電子商務2005年可達5兆美元.2003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
tecrosd.org/sciencenews/電子商務/ htm
陳茂祥(民88)。學習社會:終身教育的理想目標,師大教育集刊,四十三期。
陳文賢(民87)。兩岸三地資訊管理的學術與應用。兩岸三地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與發展學
術研討論文集。
陳雅智(民87)。國中理化教師的行動研究:專業改變與學習社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志昌(民87)。創新知識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姚真 (民89)。全球資訊網學習環境中成人自我導向式教學系統設計與成效之研究,課程
與教學,3(4),73-100。
陳信宏(民89)。從知識的特質論知識經濟之特質與內涵。[on line]。Available:http://
www.stic.gov.tw (2000.10.07)。
陳雅琴(民89)。知識經濟的基本觀念介紹與探討,載於劉大和(主編),APEC議題研究,
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16-29。
陳美玉(民89)。生活史分析在師資培育上運用之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辦
,「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美玉(民90)。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與應用。發表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辦,知
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
陳世運(民91a)。全球網際網路趨勢報告,2003年4月27日取自: http://www.find.org.
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583
陳世運(民90b)。全球上網人口女性迎頭趕上男性,2003年4月27日取自: http://www.
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1588
陳昌宏(民91)。中等學校導入網路學習平台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
士論文。
陳福利(民91)。以鄉土為主題的社會學習領域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實施。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麗真(民91)。網路社群知識管理系統之研究-以社群討論區知識管理為例。雲林科技
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莉麗(民91)。知識分享對組織內知識創造能力之影響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
梁桂錦(民91)。組織成員知識分享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資訊產品製造業研發人員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景(民74)。國中教師參與決定與工作滿足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淑芳(民87)。台北市高中教師隔空教育系統發展之需求分析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
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郭恬如(民88)。虛擬社群顧客輪廓資料、關係行銷及其隱私權議題。政治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啟仁(民90)。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的關聯性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民91)。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 。2002/9/20,http://www.
edu.tw/statistics/service/sts4-3.htm
教育部(民92)。教育部公報 。339,21-22。
鄒景平(民89) 。全球電子學習市場蓄勢待發。管理雜誌,312,取自http://www.
chinamgt.com/harment/MM/0006/index.htm
湯令儀(89)。知識分享網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傅蕭良(民72)。人事管理。台北,三民書局。
辜輝趁(民89)。企業電子化知識管理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
論文。
黃昆輝(民82)。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富順(民84)。成人心理與學習。台北:師大師苑。
黃榮雄(民88)。班級經營知能建構之網路社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黃玉英(民88)。實習教師網路學習與專業成長之研究- LISREL應用。彰化師範大學商業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明月(民88)。遠距教學與終身學習。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24,45-59

黃富順(民89)。成人教育導論。台北:五南。199-200。
黃資評(民89)。以團隊為基礎之知識分享與創新:以一個教師專業虛擬社群為研究對象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勝發(民9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網路進修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怡豪(民90)。個人與組織契合組織信任知識分享意願及知識分享結果關係之實證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黃三倍(民90)。網際網路為基礎之知識分享與群體決策支援系統。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
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景強(民91)。華人圈行動與與距學習之實踐。隔空教育論叢,14,31-44。
傅蕭良(民72)。人事心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游玉梅(民88)。知識管理--二十一世紀人力資源發展的新策略 (下)。公務人員月刊,41
,39-47。
隋復華譯,Robert Bollet著(民90)。個人化的電子學習。2001年4月26日發表於2001台
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2003年4月27日取自http://www.ccu.edu.tw/
TANET2001/scheduel/scheduel_26.htm
楊子江、王美音譯,Nonaka, I. & Takeuchi, H. 著(民86). 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
北:遠流出版。
楊昭儀(民88)。國小兒童網路學習社群之設計與發展研究-以淡水紅樹林的自然生態為
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楊洲松(民89)。網際網路的特性及其在成人教育上的應用。亞太成人教育,一卷一期,65-
83。
楊堤雅(民89)。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之角色與溝通互動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明洲(民90)。社會交換觀點下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楊國德(民90)。遠距教育的學習特質分析,發表於二00一年「兩岸開放及遠距教育研
討會」,91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nou.edu.tw/~research/workshop/workshop_01_
901127.htm
楊國德(民91)。知識社會與組織學習。成人教育,65,10-18。
楊惠芳(民91)。教育e起來。91年11月26日,國語日報第二版。
詹佳琪(民89) 。虛擬社群成員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碩士論文。
資策會Find(2000)。台灣地區2000大企業Internet應用調查。2000年12月19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23#(三)企業網際網路基礎
應用情形
葉乃菁(民91)。從「群體動力學」探討個人對虛擬社群之接受度─ 以『cityfamily』為
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
葉明政(民90)。以網路科技建構教師終身學習環境。社教雜誌,272,5-8 。
葉芬廷(民91)。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之國小教師會員使用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翟本瑞(民89)。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臺北:揚智文化。
翟本瑞(民90)。電腦媒介溝通改變人際關係。線上資料,2002/7/31擷取自:
http://www.tomorrowfree.com/clickfuture/article.asp?aid=1027
廖釗概(民89)。體育教學網路學習社群系統架構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廖鐿鈤(民90)。虛擬社區凝聚力的初探。資訊社會學研究,第一期。嘉義:南華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
黎士群(民87)。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以Unix系統管理人員為例
。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佩真(民91) 。虛擬社群的知識分享:認知與行為間的關係。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欣宜(民88)。以網路外部性觀點思考網際網路上資訊中介商之經營策略,國立台灣大
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建光(民89)。促進教師互動與學習社群網站之建構-以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科為例。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明君、李雅萍(民 91)。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達782萬人— 迎接寬頻新紀元。寬頻用戶
突破百萬—。2002年3月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
asp?id=36
蔡珮(民84)。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站為例。國立交通
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培村(民84)。中小學教師生涯進階與等級劃分可行性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4)
,54-72。
蔡培村(民88)。終身學習教師的發展與培育。教育資料集刊,24,101-120。
蔡俊傑(民88)。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潔娃(民90)。EC對人力資源發展之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4(3),62-65。
蔡淑如(民92)。全球11個主要國家上網普及率平均成長4%。2003年4月27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2558
劉志鵬(民84)。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新竹師範學
院出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常勇(民88)。知識管理網站。民91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cme.org.tw/know
劉權瑩(民88)。資訊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台灣HP 與台灣IBM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
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劉得煒(民89)。主題式網路學習環境系統平台之建構與評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清華(民91)。台中市國際觀光旅館業員工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
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淑芬(民92)。企業員工隱性知識分享之省思。2003年5月3日取自:http://www.itis.
org.tw/forum/content5/02if23c.htm
樂為良譯,Bill Gates著(民88)。數位神經系統:與思考等快的明日世界。台北:商周

盧俊成(民87)。網際網路的典範轉移暨網路市場與新經營模式之探索性研究,國立台灣
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俊吉(民90)。大學電子期刊微社群知識創造與知識分享之探討--台大Lifelearn電子期
刊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榮禧(民89)。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及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之關係。雲林科技大學企業
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濮世緯(民91)。在網路世界中,未來教師進修機構之規劃方向探討 。學校行政,20,3-
16。
鍾宜智(民90)。推展與落實網路學習之探討。文教新潮季刊,June, 2001  Volume
6, Number 2 ,線上資料:http://www.tw.org/newwaves/62/
戴怡君、董旭英(民90)。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南華社
會所,2,29-58。
戴美如(民90)。採集式社群初探--奇摩家族成員之參與、期待、連結與認同。國立政治
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魏心怡(民89)。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惠娟(民90)。知識管理及其實踐反思之道。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
成人教育,台北,師大師苑。333-351。
魏素鄉(民90)。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進修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成熙(民80)。教育哲學─理論、實務與文選。高雄:復文。P81-108。
韓諾萍(民91)。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臺東師
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清水(民87)。終身教育在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研習資訊,15(4),1-7。
蘇芬媛(民85)。Exploring Virtual Community in Computer Networks-A study of
MUD。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怡安(民89)。國小教師網路使用經驗、使用動機及使用滿意度相關之調查研究。臺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柏州(民89)。企業員工知識分享意願因素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96)。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饒見維(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饒桂香(民91)。樂科網路學習社群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秀芬(民90)。網路社群於知識分享平台應用之規劃與建置先期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工
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Alder, P. R. & Christopher, J. A. (1998). Internet community primer:Overview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Retrieved March 11,2002,from http://www.
digiplaces.com/pages/primer_00_toc.html
Ajzen, I. & Fishbein, M.((1975). 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tion-Wesley, Boston, MA,.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and J. Bechmann(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Springer, Heidelberg, 11-39.
Ajzen, I., (1989). Attitude Structure and Behavior, in A.R. Pratkanis, S.J.
Breckler, and A.G. Greenwald (Eds.). 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J, 241-274.
Ajzen, I. and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Anne, B. (1994). Communities On-Line:Community-Based, Computer Networks.
Argyris, C. (1993).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Blackwell Publishers,
Cambridge, MA.
Bell, D.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Basic Book Inc.
Blanchard, A. & Horan, T. (1998) .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apital,
Social Science Computing Review, 16(3), 263-298.
Boczkowsk, P. J. (1999) . Mutual Shaping of Users and Technologies in a
National Virtual Communit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9 (2), 86-108.
Brenner, E. (1999).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Cs, Information Today,
Vol. 16, No. 6, 20-21.
Cattell, R. B. (1965).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thimore:
Penguin.
Castells, M.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2nd ed.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Chang, P. K., Kannan and Andrew, B.W. (1999). Electronic Communities as
Intermediaries:the Issues and Economics, Proceeding of the 32n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Cerulo, K., J. Ruane and M. Chayko (1992). Technological Ties that Bind: Media
Generated Primary Grou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 (1), 109-129
Chris, M., Miriam,M., Kevin, O. and Ashok, G. (1999). Making Real of Virtual
Community, Pricewalerhouse Coopers, http://www.pwcgiobal.com.
Cook, D. (1995). Community and Computer-Gener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67 ) ,33-39.
Davenport T. H.& Prusak L. (1998). Workung knowledge. Boston MA: Harvad
Business School Express.
Dennis, A. R. (1998). Lessons from the Early Adopters of Web Groupwa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4 (4), 65-86.
Drucker, P. (1994). The ag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lantic Monthly,
November, p.53-80.
Eagly , A. H. & Chaiken, S. (1993).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s. Fort Worth,
TX: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Earl, M. J. (1997). Knowledge as Strategy:Reflections on Skandia International
and Shorko Films,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 Boston:Oxfod,pp.1-16.
Eastmond, D. (1995). Alone but Together: Adult Distance Study Through Computer
Conferencing, Cresskill, NJ : Hampton Press.
Foreman, Susan .K. (1999). Marketing: Marketing Organization and Virtual
Communities, Manager Update, 11 (1), 11-21.
Gange, R. M. (1974). 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Illinois: Dryden
Press
Gates, B. (1999). Bussiness The Speed of Thought:Using A Digital Nervous
System. New York:Warner Books, Inc.
Gillmor, D. (1998). Make your intranet do more. Computerworld, 32(8),104.
Greenfield, D. N. (1999). The nature of internet addiction: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9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oston, Massachusetts, August, 20,
1999.
Hanssen-Bauer, J. & Snow, C. C.(1996). Responding to hypercom-petition: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a regional learning networt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7(4), 73-90.
Hagel III, John and Arthur G. A. (1997). 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agel.I. J. & Armstrong, A. G. (1997). Net gain—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arris, D.B. (1996). Creating a knowledge cen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Online], 15 September. Available: http://www.htcs.com/ ckc.htm.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Vol.6.No.2,pp.91-100
Hill, J. R. (1998).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 via the World Wide Web.In B.
H. Khan(Ed.).Web-instration(p.135-138).Englewood Cliffs, N.J.;Education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Holmberg , B. (1990).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2nd ed.).
London:Routledge.
Holtshouse, D. (1998). Knowledge Research Issu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43, No.3, pp.277-280.
Howard R.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Addison-Wesley
Inbaria, M., Shayo, C. and Olfman, L. (1999). On Becoming Virtual:The Driving
Forces and Arrangements, Proceddings of SIGCPR ,99, New Orleans LA USA, pp. 27-
41.
Janz, B., Colquitt, J. & Noe, R. (1997). Knowledge worker team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autonomy, interdependence, team development, and contextual
support variables. Personal Psychology. Durham, Winter.
Jehn, K. Shah, A. & Pradhan,P. (1997).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ask
performance: an examination of mediating processes in friendship and
acquaintance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pril .
Johnston, R. (1998). The changing nature and Forms of Knowledge:A 
Review. Canberra: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affairs.
Jones, S. G. (1995). Cybersociety: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Vol. 10, No. 35,
Thousand Oaks, CA:Sage.
Leonard-Barton, D. (1995). Wellspring of Knowled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iff, A. (1998). Fostering On-line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ty. Association
Management, 50(9). 33-38.
Louis, K. S., Marks, H. M. & Kruse, S. (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g Schoo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
4), 757-798.
Lynn, H. C. (1996). EDD.Facuity attitudes towards distance education and use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Morrison, T. (1990). Lifelong learn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niverssity Distance Esucation.
Chiba, Japan.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 13-29.
Musen, A. M., (1992).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Computers and
Bio-medical Research, 25, 435-467.
Newell, A. (1982). The Knowledge Level. Artif Intel, 18, 187-127.
Nijhof, W.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 Edited
in knowledge manage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31948)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 14-37.
Nonaka ,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uinn, J. B., Anderson, P. & Finkelstein, S. (1996). 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 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4, pp.
71-80.
Rajecki ,D. W. (1989). Attitudes, 2nd edition .Sunderland, MA:Sinauer
Associates.
Reid and Elizabeth (1995). Virtual Worlds:Culture and Imngination. InSteven G.
Jones(Ed.), Cybersociety: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pp.
164-183.
Rh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New York: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Rheingold, H. (1997). Virtu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ionic Frontier
Reading, Mass:Addison –Wiley.
Roberts, T. L. (1998). Are Newsgroups Virtual Communities?, Proceedings of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Los Angeles CA USA, pp.360-367.
Romm, C., Pliskin, N. & Clarke, R. (1997).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y:
Toward and Integrative three phas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Vol. 17, No. 4, pp. 261-270.
Ryan, S. (1997). 10 tips for building online communities. Retrieved March 23,
2002 ,from http://www.builder.com/business/community/ss08.html
Schubert, P. (2000). The pivotal role of community building in electronic
commerce.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awaii.
Scribner, P. J., Cockrell, S. K., Cockrell, H. D., & Valentine, W. J. (1999).
Creat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in schools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 evaluation of a school improvement proces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5(1),130- 160.
Senge, P.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4:11) Nov 1997,p.
17-18。
Sheizaf, R. (1986). The 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A computer-dmiven mass
medium. Computer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2(3), 123-136.
Shore & Cris. (1994). Community in William Outhwaite and Tom Bottomre,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21th Century Social Thought, Massachusett: Basi l
Blackwell.
Tampoe, M. (1993). Motivating knowledge workers—The challenge for the 1990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26(3), p.49-55.
Tapscott, D., Lowy, A. & Ticoll, D. (1998). Blueprint to the Digital Economy.
New York: McGraw-Hill.
Urdan,T.A. & Weggen,C.C. (2000). Corporate-e-learning: Exploring a new
frontier. W.R.Hambrecht & Co.
Wells, G. (1999). Dialogic inquiry:Toward a sociocultural pratice and theory
of educati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Wellman, B. (1996). For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computer networks: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ollaborative and virtual community, Proceeding of
the1996conference on ACM SIGCPR/SIGMIS conference, Denver, 1996a,pp.1-11.
Wijnhoven, F. (1998). Knowledge Logistic in Business Contexts: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by Logistics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 5, 143-157.
Yoo, H. (1996). The Gratif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A Pilot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