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周祝瑛(2004)。20世紀臺灣教育。收於 顧明遠主編 「中國教育大系」乙書。
中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頁3370-3739。
貳、教育概況
一、光復之初
光復初期,為革新日據時代的皇民化教育,除積極改革學制及推行國語外,其實面臨最大困難是師資的補充,據統計,當時本省籍國校教師實際在職者約七千人,尚須補充七千人,而全省中等學校(包括高等學校及師範學校)教職員隸屬本省者僅約百人,尚須補充一千二百人左右。『師荒』的問題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大陸教育界人事湧到臺灣以後,方才解決。其時,教育部長朱家驊大幅提高教育經費,由1946年佔總歲出8.41%。提昇至1948年的25.8%,尤其在1947年,專列預算,免費供應全省入學兒童的課本乃為臺灣教育史上一大創舉。
國民政府遷台以後,程天放於1950年出任教育部長。他認為當時教育問題最嚴重的是,不能與『反共國策』相配合。因此,他自1950年暑假之後,通飭高中以上學校增授三民主義,並加強公民課程。另於1953年四月全省教育行政會議中,通過教育改革方案,其主要內容如下:(1)加強民族精神教育(2)加強生產訓練及勞動服務(3)實施文武合一的教育,包括實施軍事訓練及推展童軍教育(4)推行衛生教育。
二、國民教育至之演進
1968年實施的『九年國民教育計畫』,自是戰後國民教育最大的變革。光復初始時,初中與高中被列為同一學制——中等教育之中,除一般『三三制』外,省教育廳於1950年指定師範學院(現師大)附中及嘉義女中進行『四二制』的實驗。直至1955年,教育部在『發展初級中學方案』時明白規定:今後設置中等學校,以省辦高級,縣市辦初級為原則。並明確指出,初級中學在於繼續國民學校的基本教育,應普遍設置,注重量的發展;而高級中學則注重人才教育,為升入大專院校的準備,辦理應力求質的提高。自此,初中校數大量擴增,從1955年的145所增至1965年為411所,十年之中增加了將近兩倍。在此期間,由於政府鼓勵私人興學,故私立中學的成長亦極為迅速(見表一)。而由於普及教育的目的,1947年1月22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布『臺灣省學齡兒童強迫入學辦法』,學齡兒童就學率從1944年的71.39%,到1954年即超過90%,而在1996年時已將近百分之百(99.85%)。
三、高中、職的演進
職業學校的發展在1956年之後,成為教育當局施政重點。當時,蔣介石嘗謂:『我以為臺灣當前臺灣教育最急迫的,莫過於普遍興辦職業教育,使人人能有一技之長,從事生產。』
日據時代,職業學校的類科僅有農、工、商、水產等四類,1956年以後又另增加醫事、家事、新聞、美術工藝,並自1968年起,大力發展工職教育。在實施九年國教之前(1968),高中、職學生之比例為六:四;至1975年,已轉變為三•八:六•一;1983年的比例更降至三•二:六•八。
四、高等教育之演進
日本投降的前夕,臺灣計有大專學校五所。光復後,分別由各教育行政單位接收並改組(見表二)。往後,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尤其張其昀先生在1954年五月接掌教育部後,即首先著手於大陸原有大學及學術機關的恢復,於是政治大學、清華大學及交通大學先後在二年內分別復校。私立大學當時也應運而生,私立東海大學、東吳大學、中原理工學院及中國醫藥學院分別在他任內成立,張部長更在一個禮拜中核定了實踐家專、銘傳商專設校。
另外,在閻振興部長從1965年初起的四年半任期內,由於他積極鼓勵私人創辦專科學校,近四十所專校被准許設立。是以到1971年時,大學及獨立學院已有22所,專科則多達70所,至此,臺灣的高等教育已蓬勃發展。
自1950年開始,大學就有研究所碩士班之設立,1957年二月又增設博士班,是為臺灣高等學術研究的新里程碑。同時間,張其昀部長亦開放留學之門,每年辦理公私費留學,以資深造,致使後來出國留學蔚為風氣,1981年學校校園流行的口號便是『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大學夜間部最初成立是在黃季陸部長的任內,1960年第一學期,由台大、政大、及成大分別設立。其實,早在1955年秋季,基於推廣教育的理念,台大便已開辦夜間補習班,畢業學生並無正式學籍,報名者只需高中畢業相當程度,學歷資格不加限制,入班不需考試。而在1962年8月3日,教育部頒行『各院校夜間部改制要點』,確定夜間部為推廣教育,目的是以增加在職青年之進修為主。但實際上,夜間部早已成為學生考不上日間部之後的第二條升學管道。
五、師範教育的演進
日據時代,日本人為同化臺灣,很早便建立培養師資的機構,並緊緊掌握這一部份,不輕易讓本省人接受師範教育,其控制之嚴,遠超乎其他教育之上。因此,在光復之前,日本人一直是臺灣國民教育的中堅,臺灣本省人則多居於准訓導或助教之類的位置,而在光復前十年內師範學校畢業人數合計,日本人有3804位,而臺灣人僅有925位。至於當時師範學校內的教員,臺灣人與日本人則是個位數與百位數之比。
光復後,依循日據時代舊例,師範生仍享有公費等種種優待,學生素質優秀,且服務意願很高,是光復初期國民教育能紮根的根本原因。
表一 九年國教前歷年臺灣省中學校數
五 十 四 學 年 度 |
五 十 二 學 年 度 |
五 十 學 年 度 |
四 十 八 學 年 度 |
四 十 六 學 年 度 |
四 十 四 學 年 度 |
四 十 二 學 年 度 |
四 十 學 年 度 |
三 十 八 學 年 度 |
三 十 六 學 年 度 |
三 十 四 學 年 度 |
日 據 最 繁 榮 時 期 |
年
度 |
|
411 |
359 |
278 |
225 |
194 |
145 |
133 |
129 |
121 |
122 |
137 |
45 |
合 計 |
校
數 |
1 |
1 |
2 |
2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國 立 |
|
57 |
56 |
55 |
53 |
51 |
48 |
43 |
35 |
34 |
33 |
40 |
1 |
省 立 |
|
240 |
202 |
156 |
119 |
105 |
68 |
70 |
74 |
74 |
77 |
84 |
38 |
縣 市 立 |
|
113 |
100 |
65 |
51 |
37 |
28 |
19 |
19 |
13 |
12 |
13 |
6 |
私 立 |
表二 光復前、後大專學校之改組
|
光 復 前 |
光 復 後 |
校
名 |
台北帝國大學 台北經濟專門學校 台中農林專門學校 台南工業專門學校 台北女子專門學校 |
國立臺灣大學 併入臺灣大學法商學院 省立農學院 省立工學院 未繼續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