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周祝瑛(2004)。20世紀臺灣教育。收於 顧明遠主編 「中國教育大系」乙書。
中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頁3370-3739。
貳、制度化後期(1919-1945)
一、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彌漫民主自由思想與民族自決思潮,帝國主義列強不得不放棄欺淩宰割弱小國家、犧牲殖民地人民福祉之本國本位殖民政策,令殖民地人民漸享有自治權。臺胞之民族意識亦已逐漸加強,在日方亦有不少政治家或學者同情臺胞之處境,時常著論批評總督府之不當施政,甚至鼓勵支援臺胞的民族文化運動。
要求自由平等、民權及尊重民族特性的民族運動,自1916年展開,但到了1918年六月,第七任武官總督明石明二郎就任後,即明揭同化主義為其施政方針,以感化島民,使漸具日本國民資性為其統治目的。1919年十月,明石去世,田建治郎乃繼任為首任文官總督,並以內地延長主義政策之執行者自居。一面強調臺灣為日本版圖之一部分,務使臺灣人成為日本人,一面揭櫫重視教育及提高臺灣人政治地位之政策,為了安撫臺胞,值世界思潮激蕩動搖之際,認為求安定,始為是時首要任務。
二、制度化初期(1919-1922):
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三月三十一日,臺灣總督府第九十五號敕令公布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官制。同年四月,醫學校正式成立,最初只招收臺灣人;以培養臺灣人醫師與公醫候補者,並利用臺灣的地理環境,研究熱帶醫學為目的。
1919年一月,臺灣總督府始頒佈「臺灣教育令」。「臺灣教育令」之頒佈,除配合統治方針外,尚有以下因素促成:(ㄧ)台人受民族運動風潮影響後之文化要求;(二)經濟方面因生產及資本集中高度化,需要提高普通教育及技術教育;(三)日人子弟增加,需要設置高等教育機關。此令主要將臺灣人的公立學校整合為一個單一的教育體系,包括六年的小學教育(公學校)、及中學教育(普通中學、高等女學校、師範學校、農林商業及實業學校等)。該教育制度雖強調中等職業教育,卻也延續嚴格的種族區隔政策。
1920年代,東京的臺灣留學生曾經定期聚會數年之久,最初是社交性的,但漸漸地,因為關切政治,更頻繁地討論臺灣弊端,這些聚會中,出現了兩個彼此關連的政治流派,可以稱為保守派和激進派。
1920年運動的主角是長期推動臺灣政治改革的台中富商林獻堂。1920年初在林的支持下,在東京聚會討論政治的臺灣人,組成第一個臺灣人政治組織「新民會」。1920年之後,保守派的主張,轉變為宣傳地方自治和符合臺灣人民的特殊要求。只有最溫和的臺灣運動家還主張「平等對待」和「真正的同化」,但對日本人仍然以臺灣人沒有被視為完全的日本人為訴求。
要求廢除實質上和法律上對臺灣人參與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活的限制,他們要求改革:廢除連坐和強迫勞動的保甲制度;放寬日本(人)對島上企業的控制;廢除日人對大眾媒體的控制;實施義務教育;以及終止日人壟斷高等教育機構。臺灣激進的反殖民主義最初受到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影響,這兩個國家,臺灣學生多半在課堂外學到激進主義。
蔣渭水不僅是位領導「倡民權,爭平等」的非武裝抗日運動的政治家。二十一歲(一九0九)考入「台北醫學院」,從此不僅接受了現代教育,也產生了「政治熱」。一九二一年,蔣渭水和林獻堂等人組成「臺灣文化協會」,在成立大會上蔣渭水做了如下的演說:「臺灣人現實有病了,這病不癒,是沒有人才可造的,所以本會不得不先著手醫治這個病根。我診斷的結果,臺灣人所患的病是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除非服下知識的營養品,是萬萬不能治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