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周祝瑛(2004)。20世紀臺灣教育。收於 顧明遠主編 「中國教育大系」乙書。

          中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頁3370-3739。

 

前言

 

臺灣教育的演進,從最早期荷人侵台的第三年(明天啟七年,公元一六二七年)開始,當時荷蘭總督為達成其安定殖民地的目的,派遣教士來台從事文教與傳道之事業,直到滿清割台之日止,可稱之為『早期的臺灣教育』,是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則是日本據台的五十一年,稱之為『日據時代的臺灣教育』。從1945年光復至今則屬第三階段『戰後的臺灣教育』。

 

第一節  日據時代的台灣教育(一八九五— 一九四五)

 

光緒二十一年(日明治二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之簽訂,臺灣、澎湖淪為日本帝國版圖之一部份。此時,日本政府以教育為貫徹其殖民統治方針之重要手段。日人據台時期施行之教育,亦為臺灣教育史上重要之一環。

 

在教育文化上,日本為同化歷史、文化、語言迥異之不同民族,乃標榜「同化主義」或「內地延長主義」,強迫臺胞接受「同化教育」。日據五十年,其教育變遷,大略可分四期:

 

(一)試驗時期:自18951919年,計二十四年。究其實況主要為因應社會需求,一時臨機應變之施設,對臺胞教育之根本方針與教育政策並未確立。

(二)制度化時期:自19191945年,計二十六年,是為制度化時期。約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同化初期(西元19191922年),公佈「臺灣教育令」。

2.進展時期(西元19221936年),修正原令公佈新臺灣教育令,實現臺日共學。

3.戰時體制時期(西元1937年至1945年),強行皇民化運動,教育政策悉以侵略戰爭終極目標,貫徹「國民皆兵政策」。

(三)進展時期(19221936年)

(四)戰時體制時期

 

綜而言之,貫徹半世紀之日本殖民教育,其方針與政策之特性為:(一)以日語中心之殖民教育;(二)雖以教育為次要,但始終視其為國家事業,即教育方針絕對配合國家政策;(三)注重高等教育,以養成統治之助手,採愚民政策,為殖民教育之常態;(四)但一般殖民教育重視技術教育,日本竟由其本國供給,乃屬反常。總之,其全貌特徵為:機會不均等之差別殖民教育。

 

日本和臺灣的基礎教育都是為國家服務。普及基礎教育有兩大任務,那就是凝聚國民意識、灌輸效忠國家的觀念;同時給予現代化過程中,日本模式的修養、技能和態度。給予適度的社會化和技能成為一股生產力量,日本和臺灣學童將成為日本實踐國家目標的有用工具。日本教育對占臺灣人口半數的女性而言,代表著非常急速的改變。受教育女子的增加與女性在其他方面的發展關係密切,解除纏足和進入殖民地的工業生產線是兩個重要的改變。從1931年後日本的走向來看,無疑地,日本的殖民政策促使臺灣婦女進入專業和公共領域。

 

日據時代的臺灣教育,盛行「皇民化」教育。自1895年至1944年日本統治臺灣的五十年期間,日本政府對臺灣教育的努力:一般國民之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師資之培育甚為重視;日據晚期盛行「皇民化」教育。

 

  論文及著述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