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 周祝瑛(2003)。臺灣教育面面觀。臺南:世一。
大學整併 國內教育春天?
繼幾年前嘉義技術學院與嘉義師院合併成「嘉義大學」軍校系統的中正理工、管理學院及國防醫學院整併為「國防大學」之後最近中央、交通、清華與陽明等大學簽署「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意願書」;台大、中山、成大、暨大與國北師也將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為台灣第二個連合大學系統。這些攸關國內高等院校資源整合措施前面兩所嘉義與國防大學是以合併鄰近或性質相近的其他校外其他兩所連合大學系統則先避開高難度的併校措施採取校際和左與策略聯盟的方式在維持各校行政、財政與人士獨立的前提下,先就教學、研究和校內資源等方面進行交流互通的安排。這兩大系統的九所大學相互整合與結盟,可謂帶動了國內心一波高教改革風氣,其中牽涉到的層面甚廣,整合過程的複雜度,也幾乎前所未有。台灣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的力量能否藉此而有所凝聚,甚至全面提昇國內高教品質,值得吾人高度重視。
其實高等院校的整合工作其來有自,從一九六0年代以來前西德、澳洲、美國、加拿大、日本對岸的中國大陸都今後進行規模不一的大學院校的校系調整或學校合併工作,透過這些機構轉型策略,來整合大學資源,進而提升推磨效益。從上述這些國家的大學整合經驗來看,整合能否成功主要有兩個關鍵首先,整合由誰主導?主導的力量是否強大並且持續。換言之,無論是由政府政策主導(如:前西德與澳洲)或是市場機制(如:美國)使然,將都關係到大學整合後學校功能體制與教學研究的發揮。目前無論是四校或五笑得聯合都是在國內高教政策鼓勵整合的情況下促成,並且由政府訂定遊戲規則由各校提出組成大學系統的整合計劃書,經教育部嚴格審查,通過後還有層層執行效果的管制。從申請計畫的各種詳細規定中令人不禁想起年前因故叫停的「大學追求卓越計畫」。試問:如果沒有教育部高額的補助經費與政策強力主導,這些大學是否有意願與能力進行整合?另外,為何大學侍者些國內較為著名的大學進行整合?除了追求學術卓越之外,其他規模較小根基較為薄弱的高等院校是否更值得加以鼓勵整合?其他許多剛升格的公、私立技職學院是否也有整合的必要?另外政府對大學整合的政策有多大的決心?記得兩年前大學追求卓越計畫的構想還言猶在耳,今年卻已叫停。大學整合無論在規模、組織與人力的動員上都將超過上述規模,是國內高教界的首創,影響十分深遠。政策主導力量的強大與否以及各整合學校內部的決心與共識,可說是此次大學整合成敗的關鍵。
其次,整合成功的例子大多是政策周延、配套措施完整,且能夠獲得較長時間推行,隨時微調而不操短線,從目前各校所簽訂的意願書、備忘錄看來多仍停留在初期的籌備階段學校內是否有足夠的溝通與共事並不清楚?另外,目前各校行政、財政與人士各自獨立,僅從研究與教學的合作著手,是否能夠因應資源整合所需各校重複的科系處室、中心等將來有無調整的可能?還有是否要設一聯繫各校的統整單位?人事的位階如何安排?而更重要的是未來政府補助成立大學聯合系統的經費能否維持?無可否認政府在初期階段應嚴格把關但相對提供較長的觀察期與尊重大學自主的態度,減少行政與財政上的干預,讓大學在融合過程中逐漸摸索出方向,俾建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