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進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

 

     政大教育系周祝瑛  92.10.26

 

 

壹、前言

 

在二十一世紀以知識經濟為主的時代當中,全球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課題,在全球化之下,整個社會包括高等教育受到很大的衝擊與壓力。在國與國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交流越來越頻繁的時代中,國際競爭力已是各國刻不容緩的議題。尤其是高度的競爭早已超過國界,在這個情況之下,大學尤其是受到廣泛的矚目,原因是大學經常扮演著吸引國際學生、學術人員以及從事創造研究的重鎮,如何在全球化的壓力之下,遵照國際的標準,來提昇學校的課程與學術專業,其實是各國高度關注的議題。儘管在國際學生以及學術交流的領域中,許多先進國家早已累積了豐沛的資源與經驗,但對於開發中國家,尤其像海峽兩岸這樣的國家,就存在著許多不利的因素,例如:兩地的學術研究大多處於非西方的邊緣地位,其國內的主要研究期刊也非國際主流,甚至當地所出版的刊物、書籍及其他學術出版品在世界各地流通相當有限。儘管如此,在當前知識生產高度科層化之下,開發中國家仍對大學投下許多的資源與精力,朝向所謂的世界級大學邁進。其中最重要的挑戰是本身的研究如何能夠獲取國際社會的公認。在這樣的情況下,近年來海峽兩岸的大學莫不卯足全力朝向世界級一流大學來建構相關設施。舉例來說:兩岸的大學目前都致力於加強與世界各國大學的聯繫,與國際上著名大學的合作和交流等項目,包括師生的互訪等典型做法,希望藉由一連串大學國際化措施,進一步提昇本國大學教學研究水準以及行政管理的效能。

反觀台灣的高等教育發展,近年來從增加入學機會、考慮區域平衡、擴充規模、增加競爭力,到近期的總量管制政策,發展之多元,令人目不暇給。不過,最近也面臨了一些發展上的窘況,例如:因為大學數量的急遽擴張,導致大學品質下降的隱憂等問題。因此,如何在民主化、國際化、全球化的影響之下,提升整體的高教素質,在市場競爭壓力下永續經營,未來並能夠擠進世界一流大學的排行中,乃為當今重要課題。

 

貳、全球化與高等教育

 

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過程中,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無論在改革議題、法令與規範的制訂、人力培育目標與市場供應、教育素質的提昇與高教資源的有效運用、大學與社會的互動以及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等各方面,無不受到全球化潮流的影響。

    正如世界體系(the world system theory)學者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2001)所主張的,全球化不是一個現代才有的現象,早在五百年前即已展開。全球化是一種高度異質化的現象,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移民、環保等不同領域,各有重疊與差異。全球化主要由跨國性的經濟和工業組織所推動,亦即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擴張。資本主義全球性擴張導致了跨國企業林立,對全球提供及推銷特有的商品、服務以及消費模式。這些跨國公司所關注的主要是商業利益,而非人類社會的福祉。目前各國市場的開放自由化和政府權力的鬆綁、放權也是全球化過程中的一項特色。在此潮流下,眾人認為市場規律總是對的,國家干預反而不可取。這種主張全球化理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者,以一九七0年代的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為代表,影響所及使得許多國家政府根據上述主張制訂政策,在各國普遍實施分權、減少國家干預、促進貿易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以及將公共部門私有化、民營化等一連串措施。

根據全球化的觀點,長期以來視為公益事業的教育機構,由過去國家稅收補助性質轉為由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所取代,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領域,更加主張由學生負擔較高的學費,而非政府負擔高教投資。各國高等教育機構淪為生存競爭而推陳出新,為搶佔市場而日趨商業化。在全球化的潮流下,高等教育的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化與大眾化的挑戰。

根據研究(楊銳,2001)指出,全球化對高等教育造成的影響甚鉅,主要形式如下:

    1.經濟實用主義盛行

首先在教育上過度強調經濟效益,完全從實用角度來衡量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成效。傳統的大學理念被貶抑,大學的發展被簡化成配合經濟發展需求的職業訓練所,教學中強調應用性學科及研究成果,大學的品質淪為以數量(包括論文數、研究出版項目數量、畢業生人數、就業率等)論高低,忽視了大學人文素養及社會責任等原有的教育價值。於是,為了求生存與發展,大學與產業界間的夥伴關係(partnership)日益密切,大學科研成果轉向市場應用,幾乎成了不可避免的潮流。難怪美國高等教育學家克爾(Clark Kerr)許多年前即呼籲,高等教育內部將出現嚴重的分化與支離破碎現象,傳統的人文學科與基礎學科終將面臨困境。

2.大學出現財政危機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大學人數迅速增加,在各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資不斷緊縮下,逐漸出現高等教育財政危機。於是公立機構必須轉向仰賴學費、各界捐款及企業投資等;大學的研究、教學與社會服務將更趨向符合市場化需求。隨著大學市場化潮流下,原本大學財政的自主程度相對縮小,過去的學術獨立情況有所改變;大學行政主管必須負起募款的責任;教師之間也為了尋求資源而日益競爭。至於學費不斷的調整幾乎成為常態,甚至有些大學最後成了有錢階層的專利品。

3.透過網路進行全球化教學

隨著電腦資訊的日益發展,遠距教學成為高教的新興市場。網路化教學、空中大學已成為各大學積極發展的領域。如同管理大師查克( Peter Drucker)所預言,目前的大學校園將在三十年之內全面消失。儘管上述說法備受爭議,但即使是英、美等先進國家,也無不大力發展教學的網路化。儘管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負擔得起昂貴的網路教學設備,而且在收費上容易形成不公平的問題,但這似乎是全球趨勢。

4.高等教育的質量有可能逐漸失控

在全球化商業的帶動下,原來獨立自主的學術追求逐漸受商業利益所影響。在國際上高等教育財政困難的今天,許多先進國家無不大力擴張高等教育出口,向各地推銷其教育產品。例如到各地舉辦留學展、提供留學簽證、招收海外留學生就是一例。因為如何吸引海外留學生幾乎已成為各國高等教育財政收支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工業化國家的大學積極地開設海外學位課程,尤其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簽訂下,開放高等教育的市場幾乎成為各國教育談判的主要議題之一。(周祝瑛,2001

總之,全球化夾帶著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威力,不但改變了傳統高等教育的角色與任務,迫使教育從過去公共財變成了消費財;隨著西方強國的教育輸出,教育文化被殖民化的情形更加明顯,中心與邊陲國家的相對地位差距擴大。同時各國政府也在市場導向與財政緊縮壓力下,逐漸對大學鬆綁放權,並減少經費補助。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可說是正負面兼而有之。

 

參、世界高等教育之發展趨勢

 

一、現況

1950年後期以來,世界高教發展的趨勢約有三項特徵:從最初的教育改革特別著重確保人力資源數量的擴充,二、逐漸注重提高人力素質到最近則重視格陶冶的重要課題。一般而言,在一九七○年代西歐國家接受高等教育者占適齡人口的比例大致穩定在20%以下水平,在一九八○年代後半期入學率開始再度增長,並且持續發展。這一擴充是在人口的穩定狀態及經濟持續成長的這一背景下產生。與西方工業化國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第三世界國家高等教育往往是沒有中斷地持續擴充的。非洲是例外的情況,近年來非洲的招生和入學漸趨緩慢。除了菲律賓等極少數特例,第三世界的入學率仍然比工業化國家低得多,因此第三世界國家的高等教育和入學率仍有持續擴充的潛力。另外,工業化國家存在一個明顯的趨勢,即高等教育的資金負擔從政府轉向個人,並且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高教發展不管在規模或質量上仍存在著重大的差別。  

 

 

 

二、面臨問題

近年來,針對世界各國高校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中,有幾份重要文獻,例如:世界銀行報告書(The World Bank)所分析出之高等教育危機有四:(1994

1.資源緊縮。

2.內部效率不彰。

3.外部效率缺乏:(1)大學生失業問題,(2)教學與研究成果缺乏社會關連性。

4.入學公平性仍是問題。

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書所分析出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與危機:(1995

1.入學人數的迅速擴充

2.學術結構與教學組織的多元化發展

3.政府投資高教經費的緊縮

由於前者係由經濟學家所起草,強調大學,尤其是公立大學,是當前社會問題的一部份;而後者,大多基於人文主義的觀點,人為大學本身具有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周祝瑛,1999)兩者的基本立場雖有不同,但對於當前世界高等教育現況與改革的分析,均有顯著的貢獻。

    另外,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發表最新一份有關世界高等教育情況的報告中指出(UNESCO2002),現今世界先進國家高等教育之發展大致朝向四大方向:一、符合就業世界的條件,二、高等教育和人類永續發展,三、促進國家和區域性發展四、高教和人員的發展。報告並指出,若按照高等學校在校人數計算,中國高等教育體系在二○○一年已經形成世界最大的規模,緊隨其後的是美國、印度、俄羅斯和日本。此外,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和日本五個國家共擁有五千三百一十萬在校生,超過世界高校學生總數的一半,而這五個國家的人口也幾乎占到世界總人口一半。不過這份報告也同時指出,與美國、俄羅斯及日本相比,中國和印度的高校入學率還比較低,將面臨很多挑戰。

最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的報告中還進一步指出,近年來,上述地區高等教育也面臨一些發展上的危機,因為應上述危機提出的改革之道則有以下四大項:

    1.從學生角度來看高等教如何為明日世界而貢獻。

    2.從傳統學習方式到視覺學習:新資訊科技的挑戰。

    3.高等教育教學與研究的挑戰和機會。

    4.高等教育對整體教育制度的貢獻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