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校成立一專責單位及分析小組,以蒐集資料、累積經驗、提高職能、進行督導,或
是公佈評鑑結果。
2、評鑑結果運用雖必要但需謹慎處理,可依結果提供教師獎勵、聘任或進修之管道與建
議,但應注意是否公平與合理。
二、學生座談及問卷統計結果
針對學生對本校實施的「教學意見調查表」,從(1)認知與評價、(2)基本態度、(3)評估內容及目的和(4)評估方式等四個部分來討論之,茲將綜合分析結果列出如下:
(一)對本校實施「教學意見調查表」的認知與評價:
1、72%學生認為應修改,某些科目欄目並不合適,表單的設計應更為親切,問卷填答時
無彈性,讓人無從選起。
2、問題設計應針對「科目」設計,而非同一套模式套到每一個科目中。建議在問卷之中
加入是否有「教學大綱」及「學生晤談時間」,題目的形式及呈現應做修改。
3、具體修改意見如:「老師評分是否合理」,因回答時尚在期末尚未知道成績,題目宜
修改。
4、題目和題目間可以有連貫性,評估內容部分可以增加意見相反的選項,在勾選時讓學
生可充份表達意見,題目的形式贊成「開放式問題」的比例相當高,或建議增加「綜
合意見欄」。讓學生意見可充份表達。
(二)基本態度
1、高達97%的學生認為應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教學之良窳與學生關係最深,且
關乎學生權益,教學不只是教師單方面的指導,更應包涵師生間的互動。「教學意見
調查」的落實,確實反映學生的心聲,與教師做「直接」的意見交流,使之做為改進
教學的參考,也讓不適任教師有所警惕。
2、「教學意見調查」的結果當然也可做為修課之參考,更重要的是,可提供學生選課或
學校人事安排的參考,
3、至於由何單位統籌並執行,有75%的學生認為應成立專責單位負責,也有不少同學認
為可由學生及教務處(或專責單位)一起負責。
4、有的學生甚至表示這是「學校唯一得知學生對『教學品質』反應意見的唯一管道」,
唯評鑑不應只於「參考價值」,而是應對教師教學有所改進,改進後需再進行追蹤評
估,此外,被評鑑為劣等的教師也應予以處份。
5、結果的處理運用也是學生關切所在,現行辦法雖可提供教師自行上網查詢,但是不見
得每位教師都有意願或時間去取得結果,70%以上的人認為應送交教師一人一份,也
可供教評會做為教師升等升遷續聘與否之參酌資料,更有高達87%的人認為應
在網路上公佈結果,仿照他校(如台大、交大)做法,「只限本校師生查詢」
的限制是可以接受的。
(三)評估內容及目的
1、在「評估教師教學品質應涵蓋項目」上,和教師本身直接相關的選項如「教
師教學態度」、「教師教學技巧」、「教師課程設計」上比例較高,「師生
互動」的面向相較之下,選擇的比例較低,相似的現象也見於對「評估目
的」之看法。
2、至於「評鑑主要功能」,焦點落在「教學」及「學習」,「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與效
果」(87.8%)、「供學生選課資訊」(74.3%)、「對教師提供教學改進方向」(74.3%)
、「提供回饋並附有教學諮商服務」(75.6%),對做為相關研究的資訊或學校人事升
遷之參考上,填選比例較低,只有33%。
3、在「『教學意見調查表』應由誰主持?」的問題上,校方派員(以工讀生隨機發放)的
方式進行,或交由班代負責都被認為是可行的,或者有人提出前者為主,但可以班代
輔助進行,但為考慮填答的有效性,也可由經訓練的專員來主持,
4、學生填寫「教學意見調查考」應於何時實施?74%的人贊成於學期末實施,惟
其應等課程結束後再進行,因為上完之後才能充分表達意見。也有不少人認為可
考量在期中、期末各施行一次,學生的觀感隨時間而變,在課程進行中,所獲的體驗
瞭解也可能不同,前後對照的結果,對了解「教師教學」的實際狀況更清楚。
(四)評估方式
1、對於「教學意見調查」應由何方式實施,和專家座談結論有所不同的是,仍
有41%的學生認為網路是合適的方式。使用網路填答較課堂發放更隱密、方便,而
且能有更彈性的時間,因為上完課即填,可能有學生急著離開,除非實施時予充分時
間。
2、對「如何提昇學生的填答率」一題?問卷中多數同學建議先從提升學生的對結果的
「公信力」開始,故加強師生意見溝通及對本措施內涵也是格外重要。
3、選課是很好的獎勵措施,目前雖有明文規定實施,但是讓學生感覺不差異,所以應該
「提高優先選課點數」以鼓勵同學。且應有充份的宣導,(尤其在對「是否瞭解本校
實施「教學意見調查表」之目的」您是否瞭解本校實施「教學意見調查
表」結果之用途兩個問題上,有87%及60%的學生表示僅有「部分瞭解」,
)使學生了解其重要性及意義,且與個人權益息息相關。也可提高誘因,附加活動,
例如:抽獎等較趣味性活動,可藉機拉近師生距離。甚至採「強制性」方式,不填就
不給選課。在填答時間上越靠近期末舉行較合適,同學專心進行期末報告及考試,無
暇顧及,而造成填答率低落的情形。
三、網站意見蒐集
除了上述專家座談與學生問卷調查外,本研究尚在網上徵求相關意見,結果如下:
1、因應網際網路之時代潮流,「教學意見調查表」可在網路實施,但書面也有好處。上
網填答首先造成的疑慮是:進入填答系統,需先輸入學號、密碼,怎麼能確定評量結
果和學期成績無關?特別是在學期未結束前即已實施,有可能影響教師評分依據。
2、學生的意見並未受重視,也未能即時反應給老師。評鑑結果不見得能被列為選課的參
考。這項討論應分為「必修」或「選修」而論。必修課應有其限制,低過某程度的評
價應更換老師,以維護學生受教權。選修課則應考慮欲選修人的權益,因為是出於自
發的意境選課,非關大多數人意見。
3、給好的老師獎勵,給老師實質的回饋,若評鑑分數高或低於某個標準,可考慮獎懲方
案。例如從制度面而言,不論多少人修課,老師領的薪資皆同,對投入教學的老師而
言並不公平。另外更應該建立其他獎勵制度,例如:應考慮提供教學優良的教師獎勵
措施。
4、不能採用自由填答,應全面實施,實施的結果,應對施測者有意義,「參考性質」顯
得很沒效率,浪費資源。
5、結果的運用應切實研擬實施,例如現今是由老師主動查詢,不去看就沒有影響,學
生的意見無法即時反應,以做為教師課程進行時之參考與改進。
肆、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綜合本次研究調查,可得到以下幾點結論,茲分述如下:
1、綜觀「教育評鑑」的歷史沿革,「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為教學評鑑發展之必然趨
勢,確有實施之必要。
2、國外大學實施「教學意見調查表」已有多年歷史,在工具、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方
面有諸多資料可供參考。
3、越來越多國內大學重視「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實施,並以之為提升教學品質重要
環節。在發展過程中,除與他校溝通交流外,同時參照國外經驗,研擬出適合國情
校風之方案。
4、政大師生肯定「教學意見調查」有繼續實施之必要,惟應加強師生觀念的溝通,並
輔以適當配套措施。
二、建議
本部分將依據前面各項針對研究之結果摘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有關單位參考。
(一)評鑑工具
1、調查表中增加「綜合意見欄」,才可使學生的意見充份表達,不只受限於題目提供
的程度量表或選項,政大所使用之「教學意見調查」表應予以部分修正,表單的設計
應更為親切,增加彈性,問卷內容也應考量師生接受程度,但應力求文字使用上的具
體化。
2、評鑑工具必需有足夠的信度和效度,除了使用「教學意見調查表」進行「學生評鑑教
師教學」,也應兼採其他方法來評鑑教師的表現,例如:同儕評鑑、自我評鑑、考量
學生的學業成績…等,以使人事決策不失於偏頗。
3、應設法提升問卷的回收率,樣本數與評鑑的信度有關聯,樣本數太低,結果的可信
度便無法讓教師信服,評鑑效果更打折扣。綜合文獻、專家意見及多數學生的看法,
人工發放、書面填答較網路實施合適,也可有效提昇回收率。
(二)實施過程
1、應加強師生觀念的溝通,儘管多數師生肯定「教學意見調查」應繼續實施,但對於
目前的評鑑工具、實施過程及調查結果的運用方式…等,滿意程度不高,尤其是學
生,對於大部分問題均傾向消極與否定的看法,故在實施之前,應對參與評鑑的師生
做良好的溝通,使其瞭解評鑑的目的、做法與結果的運用方式。
2、為使學生能安心做答,實施時教師應離開現場,問卷採不具名的方式,填答完畢、收
集後,應立即密封直接送電算中心做統計或由專責單位處理。
3、在實施「教學意見調查表」的同時,也可讓教師同時填寫一份自我評鑑表或預期學生
給予的評鑑成績,可增進教師的參與感,更能讓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預做反省,有助於
教學目的之達成。
4、應成立專責單位統籌規劃。「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雖具有激勵教師改進教學與提昇
教師素質的功能,但先決條件是具有完善的評鑑工具、嚴謹的實施過程、妥善的結
果運用及後續修正或配套措施的進行,否則只有一條法條是不足以運作,因此成立專
責實施單位是必要的,一貫性的作業有提昇結果的公信力,也可廣收師生意見定期檢
討改進,以作為革新的參考。
(三)結果運用方面
1、填答結果經核算後做成調查報告,個別通知教師外,也應通知各系所,並在網路上公
佈,供本校師生查詢,也可做為學生選課之參考。
2、根據調查結果提供教師改進教學之諮詢與服務,同時擬定課程及教師發展計劃,同時
也應鼓勵教學優良教師,將其視為人事升遷之參考。
3、在問卷調查及網站收集中發現填答結果的「保密性」也是學生高度關切的,不論網路
或書面填答都有共同疑慮,學生的隱私應受妥善的保護,特別是手寫問卷,應確實做
到將學生的開放式意見經電腦打字後才交由任課教師參考,問卷收集後直接送電算中
心或專責單位,統計後再將結果做進一步處理。
註釋
註一:
1、八十六學年度以後之歷年統計結果教師本人可在網上查詢。
2、學生所填問卷僅做統計使用,姓名及原始資料絕不對外公開。
3、同學之選課優先分發措施,以不抵觸系所設定之規定為前提,提升500點。
註二:
問卷內容編撰則參考:黃坤錦(民81)我國大學院校共同科教學學生意見調查報告;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1994),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劉燦樑、林珊如、游家政(民80),淡江大學教學評鑑:學生意見調查;毛郁雯(2000),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師生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根據上述研究,修改編定本問卷,未經信、效度評估。
註三:
國內計有台大、國北師、中興、東吳、淡江、交大、清大、成大、元智、高師大、師大、中央…等三十五所公私立院校,國外有Wisconsin Madison、Yale、Columbia、Seattle Univ、Otago、Washionton Univ、UC Davis、UBC、Michgan…等十二所大學。
參考書目
李聰明。(1997)。大學評鑑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
毛郁雯。(2000)。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師生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
國北師碩士論文。
林珊如。(民86年)。大學生評鑑教學量表之效度考驗。
中國測驗學會,第三屆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珊如。(1999)。教育與心理研究。師大教育系/心理系印行。
伍振鷟(民57)。革新我國高等教育芻議。刊新時代,八卷二十期。
胡悅倫。(1998)。海峽兩岸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一實務部分。台北:遠流。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台北:五南。
黃正傑。(1998)。大學校務綜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師大教研中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3)。大學校院教育評鑑。台北:教育部高教叢書出版目錄。
黃光雄。(民78):教育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坤錦。(民81):我國大學院校共同科教學學生意見調查報告,教育部顧問室:大學院校共同科人文課程教學改進研討會論文集,頁126-147,台北。
詹棟梁。(民84)。如何對教師進行評鑑。
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19-228)。台北:師大書院。
葉重新。(1987)。臺灣地區九所大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期望之研究。
政大博士論文。
蔡美玲。(1989)。中央警官學校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狀況之研究。
花蓮師院中央警官學校碩士論文。
廖欣楣。(1990)。花蓮師範學院教師與學生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態度之研究。
碩士論文。
謝臥龍等。(民81)。教師對教學品質評估系統建立之態度,
大學教育學術研究研討會論文,台灣師大,台北。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之成效評估。台北:師大書苑。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95)。教育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吳肇銘、邵孔屏、吳懷真、孔祥光。(民84)。影響「教學評鑑」結果之因素探討:以中原大學商學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1995年大學教育學術 研討會:大學教育與社會責任。
劉燦樑、林珊如、游家政。(民80)。淡江大學教學評鑑:學生意見調查。
淡江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案研究23。
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1994)。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
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中華民國教育年報。(民88)。台北:教育部。
Abrami,P.C.(1985).Dimensions of effective college instructors.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8,211-228.
Feldman, K. A.(1976). The superior college teacher from the student’s view.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 243-288.
Marsh, H. W. (1987) .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university teaching:Research findings,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1, 253-388.
Marsh, H. W. (1991a).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test of alternative higher-order structur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285-296.
Marsh, H. W. (1991b).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n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Reply to Abrami and d’Apollon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416-421.
Marsh, H. W. & Hocevar, D. (1991).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The stability of mean ratings of the same teachers over a 13-year period.
Teacher Education, 7, 303-314.
Ory, J. C.& Parker, S.(1989). A survey of assessment activities at larger research university.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30, 37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