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周祝瑛(2000)。猪肉攤上的教育家。臺北:南宏。

 

多元智慧與學習困難

   

 

    最近,有些家長和我談起孩子在學校中學習發生困難的問題,包括:語文能力不足,看不懂考試題目或作業規定;數學邏輯能力不足,抽象運算困難等等。由於學校傳統上強調語文和數理邏輯的能力,評量上也以紙筆測驗為主,許多上述能力較欠缺或發展較慢的孩子便十分吃虧。遇到類似的家長,我往往會追問:那你的孩子比較喜歡什麼?有沒有感興趣的地方?其中一位家長回答:孩子雖然在學校中國語和算術較差,學習速度較慢,可是對於拼圖等圖像的遊戲十分在行;空間方向感也很好,例如:能絲毫不差地指出媽媽在大賣場中的停車位置!聽到這裡,我通常會鼓勵家長用孩子在行的能力去學國語或數學;換言之,改變過去那種「數學不好補數學、多計算」、「國語不好,靠多背、多寫」的觀念,以孩子較擅長的能力、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彌補他較弱的地方,去建立他學習的信心!

 

    上述的建議其實是源自美國哈佛大學迦納博士所提的「多元智慧論」的構想,認為每一個人只要有適當的啟發,就至少有八種智慧,包括:語文、數學邏輯、音樂、內省、肢體運作、空間、人際及自然觀察者智慧。古人所說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行出狀元」、「因材施教」其實都與多元智慧的精神相近,也都承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長,只要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其發揮,每個孩子都會有一片天空,都不會隨便放棄學習!

 

    也許有些家長仍會擔心學校教育仍然是「考試掛帥」、「分數掛帥」,不過國內的教改列車已經啟動,聯考制度已經在大幅轉變甚至廢除。身為家長的我們在觀念上也應該有所調整,例如:分數不等於能力,如何讓孩子在求學過程中更加了解自我,並且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恐怕是二十一世紀新新人類更迫切的課題。

 

 

 論文及著述     目錄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