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學費凍漲 利富不利貧

2012年04月22日 中國時報

【周祝瑛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教育部長日前在立法院表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將不予調漲,明年二月開始各校自訂漲幅。緊接著有立委提案要修「學貸四法」,建議將大學學貸由現行的12年延長到最高25年,且未償還的部分,由政府編列預算予以吸收。這一連串的政策與修法,看得出我國大學學雜費調降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

幾十年來,大學學雜費始終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須斟酌國人平均收入的狀況,採取大部分家庭可以負擔得起的「合理學費」政策。但對多數學校經營者而言,不論公立或私立大學,都認為學雜費太低,無法真實反應辦學成本,更與大學本非義務教育,須推動「使用者付費」的理念相去甚遠。相較之下,無論是與鄰近的亞洲國家或與我國經濟、稅賦情況相近的國家來看,臺灣長期以來的「低學費」政策,不僅整體拖住了台灣的人才競爭力、也造成排擠其他中小學教育資源,與公私立學雜費「劫貧濟富」的社會不公與不義問題。

如果從大學生的消費能力來看,國立大學學費每年約56萬元,大約等於兩台售價約22千元的i-phone手機,一臺蘋果的筆電售價或幾場偶像歌星的演唱會門票;而私立學校則約10萬元上下。由於全國百分之70的大學生就讀私立學校,而私校的經營七、八成以上要靠學費來支持。公立大學每名學生的年單位成本約22萬到30萬不等,換算下來,就讀公立大學的學生每年只需負擔教育成本中的「二到三折」,就能上大學!公立大學學生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低廉的成本負擔比例,主要是靠社會上大多數的納稅人在支撐補貼,這裡面包括廣大就讀私立大學學生家長們的稅收!他們協助公立大學提供較好的師資、設備及學校聲望等。

反觀,私立大學校院的學生,幾十年來都是絕大多數來自較為弱勢地區、家境比較困難的學生在就讀。相對於上大學只繳交二到三折的公立大學同儕們,他們不但必須負擔兩三倍以上的學費與其他生活住宿等費用,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學校聲望與日後就業機會,都顯得遜色許多。即使在私校中不乏資質優異、努力向學且成績非常好的學生,也無法取得應有的學校照顧,如:領取全額獎學金、免學雜費、充沛的校內工讀金等。而助學貸款修法只是延緩這些學生的償還時間,不是真正在獎勵優秀的、真正需要幫助與扶持的弱勢學生!

尤其是在現階段助學貸款申請資格較為寬鬆的情況下,放寬學貸償還期限,不但無法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還可能鼓勵更多心存僥倖者,容易造成其他教育資源,讓龐大積欠的大學學貸債留後代子孫!

換言之,長期以來的大學低學費政策,其實是無法提升國內高教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造成中小學教育資源嚴重排擠的現象,看看至今許多公立高中職,每班人數仍然高達四、五十人,圖書館無錢補充圖書、學校水電費捉襟見肘的窘境,就可以知道大學生,尤其是大多數來自中、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不應該繼續享受如此全民補貼的廉價大學教育了!

因此,如果繼續維持現有大學學費的結構,只會造成「利富」而非「利貧」效果,甚至更加助長貧富差距的擴大。放眼世界各國,尤其是許多先進國家,高等教育真的不是白吃的午餐。尤其是在追求世界一流大學的同時,如果要大學品質更好,真正照顧弱勢貧困學生,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的差距,何嘗不是一個開始!



 回其他發表 |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