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鑑 文理分家
【2010/04/07 聯合報】
【聯合報╱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目前無論是教育部或國科會等政府部門,在學術評鑑上「重期刊論文、輕專書」的傾斜,已造成學術界「發表篇數勝於一切」,甚至出現有人過於追求英語論文發表數量,而忽略對文章品質的要求。
尤其各項研究補助,往往以SCI、SSCI等國際期刊篇數與引用次數,作為獎助依據;許多大學的教授升等、工作績效評量與特聘教授等榮譽,也完全依據上述單一標準,結果忽略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特性及各學門間的差異,加深各大學校際間、校內各學院與各科系間不公平的競爭;也造成大學中「出版為大,教學次要」,與忽略本土問題等種種不利高教人才培訓與台灣永續發展的異化現象。
今年三月在華沙舉辦的全球學術排名觀察組織會議(IREG),會中調查全球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著作引用率,發現百分之八十仍然是來自專書與研究報告,而來自SSCI的資料庫僅佔不到百分之廿。換言之,國內將人文社會與理工自然等量齊觀的這套國際期刊評量方式,其實非常有問題。
人文社會科學必須考量本身社會文化脈絡與思想論述多元化本質,不能像理工科較能採用所謂國際標準的單一指標來評量。用SCI、SSCI與A&HCI作為評量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核心指標,只會讓國內加劇成為西方學術代工,壓抑學術工作者的奔放思想與獨特創意。
可惜,這樣的呼籲只有在最近高教評鑑中心舉辦的全國大學系所評鑑中看到了回應,改變了「研究與專業表現」,由各系所自訂評鑑指標,可以兼顧人文社會的特殊需求。然而,政府部門仍看不出有任何文理分家的政策調整,十分可惜。
筆者呼籲:大學學術評鑑,文理必須分家,才能真正達到鼓勵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發揮研究能量,為台灣社會效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