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瑛:超越全球與本土的兩岸化經驗

2012年03月16日 旺報

【周祝瑛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根據報載,今年大陸全國政協對台工作的重心已從過去兩岸的經貿往來,轉至文化互動,尤其側重對兩岸年輕人的文化與教育交流上,希望藉此強化雙方對於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識,以及增進雙方青少年的群體認同。

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一個長期重視意識形態與思想管制的政權,開始體會到兩岸青少年的相互交流與了解,其實遠比政治、經濟與外交等領域的強勢競爭,影響更為深遠?其中理由固然值得玩味,但不妨從一個超越「全球化」與「本土化」中的「兩岸化」(cross straitization)架構中得到一絲啟發。

當全球化席捲全世界的金融等各領域時,來自本土的聲音與文化益顯弱勢,經常得不到合理的公平對待。而處在這兩股勢力中還有許多直接面對衝突的地區與國家,包括:南北韓、東西德、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與伊朗等阿拉伯世界,緬甸與其他東協國家、甚至日本與美國的經濟矛盾,這些類似衝突國家與地區的爭議,是否可以參考近20年來,透過一連串以民間文教交流、教育合作的兩岸化模式,來增進雙方人民的認識,化解可能之衝突爭議?

這樣的兩岸化模式,有無可能提供他國參考,甚至為人類和平貢獻台灣經驗?

最近甫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伊朗電影《分居風暴》,就是透過文教與藝術等交流最好的例子。自二月底在耶路撒冷首映以來,已經吸引3萬名以色列影迷前往觀看。伊朗宣稱,這個獎成功把「猶太復國主義政權」的電影拋在後頭。透過電影,擺脫伊朗過去用核彈或武力威脅以色列,提供以色列難得一窺這個國家客廳的機會,甚至感同身受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尊嚴與面對的婚姻問題。

兩岸人民在近20餘年來的交流,其實也拉近雙方人民的距離及消除誤解。尤其近年來散布在各個大專校院的大陸學生,這些內地的獨生子女透過在大陸時隨父母聽鄧麗君歌曲長大、到電影院觀賞《海角七號》、看海峽兩岸節目。

來到台灣透過大學上課學習、課後交流,甚至假日全台走透透的方式,一方面接近台灣民眾的生活真實面,親身體驗台灣社會的風土民情與自由民主;另一方面親身領略與比較兩岸領導階層在政治理念、制度設計、與面對社會問題等各方面的差異,這群年輕陸生在台灣生活的耳濡目染下,其心靈的改變顯而易見。

上個月前往美國參訪的副主席習近平,專程轉到艾奧瓦州,重訪27年前曾考察過的小鎮。看似稀鬆平常、未似政治敏感、經貿獲益程度高的文教交流與互訪,其實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更超乎一般人想像。

由此可見,無論是大陸的台生或台灣的陸生,透過雙方的交流與互訪,建立彼此的文化理解與多元視野,這些人也是將來兩岸交流甚至談判協商中重要的橋梁!

 

 回其他發表 |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