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一流的高中在那裡?
周祝瑛 政大教育系教授
幾年前,美國商業週刊曾以「台灣為什麼重要?」(Why Taiwan Matters)作為封面故事,提到台灣擁有BenQ及Acer等世界著名的電腦品牌,全球60%的筆記型電腦是由台灣生產出貨,手機、面板、IC設計、晶圓封測和遊戲機等也都舉世聞名。網路的路由器、纜線數據機更是首屈一指,其中液晶顯示器已經超越日本,並與韓國並駕齊驅。然而在經過三 四年後台灣在面對當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時, 這些先進的科技立即面臨到前所未有嚴峻考驗。誠如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談到這次經濟危機並不是景氣循環,而是整體結構性的調整與改變。而這些結構的改變與調整,需要各界尤其是教育革新的配合。
但台灣企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話人才呢? 如用SWOT模式(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來分析,可發現台灣企業擁有以下的特色。
一、優勢(Strength)
台灣電子王國的美譽靠的不僅是廉價勞工,能揉合西方價值與亞洲文化,而且在面對瞬息萬變的局勢中,具有快速反應,全力以赴的性格。
二、劣勢(Weakness)
台灣電子業仍停留在代工階段,對於產品不懂得包裝與行銷。學校教育過於呆板、缺乏靈活與創新,需要重新建構。
三、機會(Opportunity)
台灣必須走技術開發、創造自有品牌,尋找新市場,改變以往只知跟隨美、日的老二主義。企業需重視讓高科技專家和文科專家湊在一起,讓設計師有更廣的視野,力求國際化、善用國際人才、爭取老練的員工,才能夠根植台灣、借力中國、走向世界。尤其在面對中國的崛起,台灣要打破鎖國政策,鼓勵人民走出世界,接受良好的教育,培養國際觀。
四、威脅(Threat)
在許多新興國家如中國、 韓國、 馬來西亞、 印度、 巴西以及中東歐諸國相繼崛起之際,台灣有逐漸被排擠與邊緣化之隱憂。尤其台灣仍舊是以外貿導向,如何發揮台灣人的活力與機動優勢,加強下一代人的核心能力、品格與團隊合作素養,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一席之地。
反觀國內教育上,目前學校與家長仍然太重視考試與分數,以致培養出許多: 只關切考試分數與個人生活,不關心別人與世界,生活範圍十分狹隘,不喜歡發問,缺乏個人獨立的想法與個性的年輕人。尤其國高中的教學內容,大多圍繞在升學考試的反覆練習中,甚少教導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出來。至於某些一路讀上來的一流學校大學生,生活裡只有讀書,缺少其他生命體驗、思想不夠成熟。因此近年來,許多人呼籲: 不要繼續讓我們的孩子受困在升學考試中,教育上不但要結合台灣特有的地質、氣候、山林、河海、風土民情與語言文化等特色,更要融合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以培養台灣下一代「面向全球、迎向國際」的能力!
此外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下,網路科技與少子化時代的提前到來,各國都在找尋:什麼是下一代孩子的核心價值與關鍵能力?由於新技術每兩年增加一倍,未來的許多新興行業現在還不存在,相對於目前學校所教給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到了他們畢業出社會時,也可能已經落伍與不盡合用。因此各國近年來不斷在思考什麼才是下一代的競爭力?隨著「全球暖化與永續生存」議題的新挑戰,不少研究都指出,21世紀的知識經濟體制強調「重質」而非「重量」,未來的世界將以「文化」、「創新」與「品格價值」做為競爭的主軸。尤其新的世界公民必須同時擁有創新、品質、動機與紀律的特質,每個公民能夠守法、負責、具有道德,成為社會安定的力量。以美國為例,一九八零年代美國高中強調為大學而準備的核心課程,一九九零年代重視家長選擇學校權與考試績效。 最近則是有更多類型的不同學校,獲得許多政府以外機構的補助,而辦出特色。此外從最近調查顯示: 許多高中一改過去重視培養一群具有類似運動、 戲劇 、科學、 藝術等興趣與性向的學生, 相反的現在更看重透過不同類型的高中 (有大校 、小校、 公辦民營、 磁性學校等) , 來因應學生個別化發展的需求。在保有基本的核心能力之餘,課程設計更加多元,到從服裝設計到資訊軟體規劃等。 至於高中教育的目標則強調: 培養現代良好公民 的基本素養、 均衡的文理知識及實用能力 (如所有高中學生都要修音樂、 美術、 戲劇 、數學科學、 英語 外語及歷史等) 、提供職業生涯規劃與未來工作性向輔導、及加強中低收家庭子女在科學與技術科目的學習機會等 。
誠然面對這個新複雜時代,教育方式的改變應該在於協助學生如何在資訊超載的時代中學會自處,,懂得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學會解釋這些資料的意義,分析資料的品質,尤其是「教學生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美國設有一種為適應未來、不給標準答案的「新科技高中」(New Technology High School),目的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生交的作業,必須運用知識解決各種不同的新挑戰,而不再是上網搜尋就能交差的背誦題目,尤其強調學生必須學會跨越不同學門的新思考模式。以一雙耐吉(NIKE)球鞋做為研究題目為例,高中生被要求必須學會如何去蒐集資訊,瞭解生產過程、產地生態環境,如何運用化學與地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來分析這雙鞋子的生產方式對當地生態有何影響,如何改進生產流程,再運用企管知識,分析新的生產設計對該產品的銷售有何影響等。這種有別於過去標準答案式、打破常規的探索教育模式,往往比較能引起學生興趣,藉此從小練習獨立解決問題,而非塞進更多資訊的思考模式。透過整個摸索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判斷資訊、運用科技及國際觀等能力。試想: 如果連哈佛大學、Google、甚至世界著名企業等都願意提供高額獎助,來徵求全世界的創意人才,都鼓勵年輕人運用想像力,來學習解決問題,台灣的年輕人怎能自外於此?
尤其在面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國內有多少高中會在相關議題上要求學生發揮創意與集思廣益,有多少老師與家長會鼓勵同學持續關心與了解,甚至共同模擬上述問題,找出對策? 面對愈來愈強大的國際競爭,台灣能否培養出更多優質的下一代,台灣能否有世界一流的高中出現? 筆者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