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為何沒有好奇心?
周祝瑛
台大最近畢業典禮中,李校長當著八千位畢業生面前提出台大傅鍾為何21響?以及椰林大道為何只重椰子樹這兩個問題,由於當場反應不多,於是校長發出:台大學生缺乏「好奇心」的感嘆!其實近年來台大為了追求世界一流大學,可說是卯足全力,可是在面對國內一流人才到了畢業時,卻對周遭事物視若無睹、不甚好奇的現況時,台大校長是否也會有挫折感?難道國內的一流學府招收的只是一群「不太會思考」、「卻很會考試」的年輕人而已?為什麼連這最基本的問題,竟然很少有人去關心、甚至去挑戰?原因何在?如果世界一流大學都應有一流的學術聲譽、與最佳的教授隊伍,那麼更重要的是否也能擁有頂尖創新的學習環境,去吸引真正一流學生,而非僅是大學入學考試的分數排名和歷史聲望?尤其一流大學中是否能有的良好學術風氣、與求知精神?甚至擁有一種寬鬆、活躍的學術氣氛,而非單一的評鑑標準 (如:教授的SCI、 SSCI論文篇數) ,讓大學師生能夠在校園中對真理、對知識進行大膽的嘗試與追求,使大學能夠透過人才的淬煉,成為引領社會進步的動力。問題是現階段的高教制訂者有這樣的認知嗎?台大敢於突破嗎?
而另一方面,為大學提供一流人才的中學一端也責無旁貸。從作者在大學任教近二十年的觀察來看,通常大一新生在學習上是最不具追根究底的被動一群。原因無它,這些經歷過中學六年數百場大小考試的高中畢業生,好不容易擠進大學窄門,到了這個階段可以說已經把年輕人的那一份「對知識的渴望」、「對事務的好奇心」都炸乾殆盡。尤其最近八、九年來受到升學考試制度的改變,完全以「選擇題型標準化測驗」方式,為了避免失分情況下,每個學生必須進行不斷選項刺激反應、練習熟悉度的評量方式,下一代人的文字論述與邏輯辯證能力也跟著每下愈況。因此,許多大一新生到了大學往往不具思考能力,遑論習慣大學教師沒有標準答案、也無選擇題的長篇大論教學方式。由於很多高中生無法適應新的大學生活,於是十分懷念中學階段的「套餐式」學習方式,甚至不少人認為,大學教師不如高中老師會教書!
由於整個中學階段過渡強調升學考式的價值觀,許多孩子在此階段不但缺少應有的自我表達能力練習機會,甚至連基本的思考能力都嚴重欠缺。這與一些作者曾經走訪的紐西蘭與美國等中學教育相當不同。這些國家許多優質學校從六、七年級就開始教導孩子的「思維能力與學習技巧」,不但教導人類大腦的結構,更從實務經驗中去培養學生發問技巧與辯論習慣,刺激青少年好奇心。此外,儘管各級學校自小就有打掃課程,但很少有學校會透過這項掃除工作,去培養孩子動手操作的能力與環境服務的精神。尤其那些被視為非主科的家政、童軍、音樂、美術、生活科技、理化實驗課等,一方面在升學中不受重視,二來設備資源不足,再加上班級人數過多,課程往往形同虛設。於是到了大學階段,大學生普遍缺乏動手的能力。換言之,中學階段過多的考試壓力造成的高度生活緊張,於是青少年一有機會便儘量逃避舒壓,漫無目的得打電玩、上網聊天,少有人願意去從事課外閱讀,思考知識與人生問題。許多在中學階段應該培養的基本能力、運動習慣、藝術品味、動手能力與閱讀習慣,都被漫天鋪蓋的考試所取代,於是越來越多會考試的孩子變得小心謹慎,缺少遠大的志相與氣度,進了大學也不知所為何來?畢了業也不知道什麼可以做?
其實上述這些問題都非無解,但是教育政策的訂定者是否願正視問題?有無決心來改變?恐怕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