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助學貸款之探討:

從美、日、澳、德、英五國談起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

 iaezcpc@nccu.edu.tw

 

 

 

 

隨高等教育趨向大眾化,公平與效率成為關注議題。許多先進國家在制訂高等教育政策時都特別重視弱勢族群,希望在入學條件及就學費用上給予保障,以維持社會公平,避免高等教育淪為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專寵。此外,也有不少國家甚至採取不收學費、提供大量生活資助等政策。只是隨著近年來高教規模迅速擴張,各國政府財政不堪負荷,有些國家逐漸減緩高教發展速度、刪減學生資助等方式來維持現況,甚至若干歐陸國家亦開始藉徵收學費,來維持教育品質。面對上述的發展,如何訂定合理的學費標準,並提供弱勢族群應有補助及助學貸款,已成為許多國家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鑑此,本文擬就美、日、澳、德、英五國高教助學貸款等措施予以探討,從中找出這些國家的特色,供作今後訂定相關政策之參考。

 

關鍵字:等教育、助學貸款、美、日、澳、德、英。

 

 

壹、緒論

近年來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高等教育能否兼顧公平與效率等議題,備受矚目。許多先進國家制訂高教政策時,都會特別強調如何重視社會中弱勢文化與弱勢族群的問題,並透過各種具體政策去解決如何在經濟成長中維持社會公平,在入學條件及就學花費上給予弱勢族群之保障,避免高等教育淪為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專寵。

 

有鑑於此,為了實現高等教育之公平性,目前已有不少國家採取不收學費、提供大量生活資助等方式,如:丹麥、芬蘭等北歐高福利國家等,此種做法確實有助於增加中低收入階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政府財政不堪負荷,有些國家只能逐漸減緩高等教育發展速度、刪減學生資助等方式來維持現況,甚至不少歐陸國家也開始藉由徵收學費來維持學品質。面對高等教育徵收學費的新局面,學費繳交合理性、學費制訂原則等課題應運而生,各國高等教育政策亦將關注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機會均等視為重要議題。而其中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高教助學措施(student finical aid)之一則是提供學生助學貸款與獎助學金。換言之,主要以教育貸款(loan)、獎學金(scholarship)、助學金(grant)為主,以學費減免(tuition waivers)、工讀金(work-study)、甚至減免家長負稅(tax expenditure)為輔,藉此補助學生學費及生活費,協助大學生就學期間的收支平衡。以下擬就美、日、澳、德、英五國高教助學措施分別介紹,從中分析五國目前實施高等教育助學之現況與特色,作為將來制定相關政策之參考。

 

貳、各國高教助學措施

 

二00五年全球高等教育報告(Global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s—Afford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曾針對大學入學開放性(accessibility)及就學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兩方面,逐一檢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高等教育的整體表現。其中,入學開放性部分含下列四項指標:(1)在同年齡層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2 25~34歲中完成高等教育的完成人口率,(3)教育公平指標是指所有45~65歲之間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男性比例除以所有大學生中具有高等教育比例的父親,再乘以100。(4 性別平等指標,指的是男女生的性別比例。而就學可負擔性則含下列四項指標:(1)負擔的能力,如大學學費、教育支出(學雜費)、生活費(食宿)、整體的費用。(2)政府以及政府之外的經費協助,包括政府的補助,如:助學金、貸款、稅後支出。(3)花費的補助,如上大學花費獎助的比例等。(4)花費減掉補助的百分比,即所謂的淨支出。

 

該研究調查發現,在就學可負擔性議題上,排序前16名的個國家依序為瑞士、芬蘭、荷蘭、比利時(法蘭德斯語區)、愛爾蘭、比利時(法語區)、奧地利、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澳洲、美國、英國、紐西蘭、日本。其中,排名前三名的瑞士、芬蘭和荷蘭,因其高等教育成本低,且具來自政府高額豐富的助學貸款及就學貸款項目,所以就學可負擔性最高。至於其他歐洲國家雖然教育經費亦較低,但是由於歐洲各國對於學生助學方面項目較少,相對之下高等教育比較昂貴。而在美國、加拿大與奧地利方面,雖然高等教育花費較高,但也相對擁有較高的全國收入與能夠提供較為多元的經費補助。至於英國與紐西蘭,可說在全部16個國家中教育經費較昂貴,且全國收入較低,資助比例又相對較少的國家。以下謹針對其中的美、日、澳、德、英五國的助學措施加以探討。


 

[i]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s—Afford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2005).  http://www.educationalpolicy.org/pdf/Global2005.pdf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