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馬英九先生一封公開的教育信

請正視中市學童感染痢疾所顯示台灣教育的「貧」與「弱」問題


周祝瑛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台灣競爭力論壇教育組召集人
教改總體檢論壇執行秘書
 


  最近台中出現了學童痢疾傳染事件,顯示出我國長久以來中小學基礎建設嚴重不足,教育中的貧與弱問題。理由如下:


(1)由於各級學校的經常費用被政府大幅刪減,改以計畫申請的方式核發,整個教育預算制度遭到破壞,造成中小學各校可使用的經費幾乎微乎其微,甚至付不出水電費,嚴重影響中小學的正常發展,也造成各級學校日趨嚴重的M型發展,教育經費浪費與貧窮的情形交叉並存。
(2) 教育預算經常遭到灌水,經費使用彈性過大,以國小營養午餐費為例,有的縣市卻出現不當挪用的情形。
(3)自精省後,國立高中職的圖書與設備經費均未編列,若有也常遭主管單位挪用他途,造成 設備年久失修或閒置情形。
(4) 教育政策多重形式化,缺乏完整的配套措施與評估機制,如經常是有政策、有宣傳,但 完全無配套措施。如多年前政府提出學校零體罰,但全國小學迄今沒有輔導教師等專業人員的編制;推動資訊化教育,但許多國小教室內卻無電源插座;推動數化教育卻沒有給教師配備電腦,增加語文課卻未提供資源配套等。尤其規定國中必須常態編班,卻忽略了原有能力 分組的功能,尤其在數理、英語教學上早已出現嚴重的能力差異現象 (如:國小英語教學年級越往下延伸,就形成更多弱勢兒童提早放棄,並且中文能力更差),如果不儘早正式此一問題,進行有效資源的補救教學與能力分組學習,加強中小學職業陶冶與輔導,將會把更多孩子擠向學習挫折、自我放棄、與社會邊緣的道路!

  總之,與國外先進國家的學校軟硬體設施相比,我國中小學可使用的經費太少、城鄉資源差距太大,中小學教室等設備普遍缺乏維修費用,校舍與廁所衛生條件欠佳,全國上有勁兩百所學校無自來水可使用,學童飲水安全問題堪慮。
 

  在這些重重教育投資嚴重失調下,已陸續出現這一代孩子的體適能、健康、視力、品格等發展、甚至學習動機都在逐年下降中,唯有上學壓力有增無減。到底過去標榜把每個孩子帶上來的教改真正改變了什麼?為何台灣教育資源迄今還存在著如此多「貧」與「弱」的問題?此次台中小學生的痢疾感染事件,不過是冰山之一角,如果教育經費的使用再不好好檢討,恐怕類似事件將層出不窮,將嚴重影響台灣的未來人力素質與國家競爭力!

  為此,以下謹就幾個教育政策大方向提出建議:

一、成立常設的「教育發展委員會」

  民國八十三年行政院所成立的「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由於只是個臨時任務編組,未經立法程序,聘請剛剛回國、對台灣教育及教育行政相當陌生的李遠哲先生擔任召集人,委員中也多缺少教育專業與基層代表,兩年後解散,形成有權無責,無法持續政策規劃。因此建議需記取十年教改中規劃單位與執行單位認知落差的教訓,建議行政院仿效日本的「教育審議委員會」,立法成立一常設的「教育發展委員會」,藉以整合各部會的意見與力量,規劃、推動與評估今後教育的重要興革。此委員會的委員必須曾長期投身教育事業,具有教育理念,並超然於政治之外。委員的聘期應至少三年,以期長時間投入並發揮功能。藉此將執行與管考納入今後的教育政策中,透過上述委員會來持續監督政策執行與後續的修正,確保教育願景與目標的完成。

二、全面檢討十年教改,以提升教育品質

  在檢討評量過去政府與民間的教改成效上,首重檢討品質與效能的兼顧,公平與正義的達成,其作法應落實定期評估、追蹤機制,以客觀科學量化資訊作為教改的依據。並且加強我國教育統計資訊的科學建制、上網與研究 (提供中英文版本),以加強資訊透明度。另外,由於我國深受外交孤立之苦,許多國際組織與資料庫往往缺少台灣資訊,為了加強與世界接軌,民間與官方應主動向一些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提供我國教育資訊,甚至積極參與國際教育評量等活動,以增加國際競爭力之參考值。

  此外,對於近年來屢遭社會批評的一些政策,應全面、儘速予以檢討與改進, 例如:中央與地方教育預算的編列與使用效能及管理等相關法規是否合宜?各級教育首長的資格與專業能力有無嚴格規範?教科書一綱多本的負擔、小學生學三種語言 (國語、母語、英語)的錯亂混淆影響優勢語言發展?國中基本學歷測驗門檻功能的恢復與全面檢討?國中常態編班與能力分組的調整、廣設高中大學後的教育品質、流浪教師與師資培育、與大學過多、職業教育萎縮等皆須逐一檢討。尤其應避免舊的政策尚未執行完全,新的政策又急著推出等情事,如九十七年馬上要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否有迫切性?有無其他成本較低、變動較小的替代方案?

三、建立教育增質監測機制

  改變過去齊頭式的評量、考績方式,瞭解學校實際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學習成果的促進效能,而非學生就讀名校的升學比例。藉此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支持 (如採用學習科目分組方式),增加對經濟弱勢、學習基礎欠佳同學的資源投入、並依據學生需求與滿意度研究,提供輔導服務。重視學生全面發展,讓大學生的專業知能與態度、價值、品德均衡發展,讓中小學生的主科與副科受教機會,不受入學考試制度影響。重視學生的課外學習機會,讓學生能有更多教室外學習的機會,由家庭、學校發起關愛社區運動,鼓勵學生參加社區或學校內服務性社團,以增進學生對社區的瞭解互動,運用所學知識於生活中。總之,為了提升學習的品質、學生的興趣與能力,需更精緻的設計與資源投入。提供中小學教師行政支援,增加輔導知能,以強化教師輔導協助學生的能力,而非只具備教書的能力。讓過剩的大學以上人力投入到學校的行政工作,以支持教師輔導缺乏學習動機與學習落後學生。

四、重視台灣的永續發展,發揮台灣現有的教育優勢

  教育的品質好壞不但影響一國的競爭力,也來自一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大人在做、孩子在看,為政者、師長、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上行下效。下一代的良莠將台灣未來的永續因此,在大人們努力重振台灣的經濟發展之餘,也能重視為下一代留有永續發展的空間,包括重新省思目前這一套台灣民主選舉制度的、較具創意的檢討國家認同、恢復國人過去的主流價值 (如勤勞、惜福、謙卑、誠實、好客、儉樸)、全面提升人民素質、適度規範媒體與政黨、還有關懷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永續發展等。

 在教育政策上儘量發揮台灣社會既有的優勢 (如家長重視子女教育、尊師重道的傳統、網路發達、人民觀念變通性強、適合建立傳統中華與現代西方文化的模範地區等),結合地理特色 (如1240公里的海岸線,交通便利、臨近中國大陸等)、善用天然資源 (如四季氣候溫暖、靠山靠海、濃漁業發達等),並強調教育價值的重塑和創新,如研究國際上值得參考的對象,如紐西蘭重視全民運動、戶外求生、閱讀創新等,歐洲國家的人文藝術、東亞地區的重視教育傳統等。將升學主義、分數至上與補習競爭轉化為正面功能,發揮本國的優勢與文化特色,以提高學習的趣味與多元性,建立台灣教育真正的優良品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