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沒有上大學的人也有書唸!
周祝瑛 政大教育系教授
日前在傳統市場遇到一位攤販,擁有相當高明的公關能力與推銷技巧,卻因國中時功課趕不上而中輟,在無一技之長、求職到處碰壁後,只好來市場學賣衣服,看他與客人應對誠懇、得體,竟然在國中年紀就與學校絕緣?像他這種遭遇的年輕人,每年有十幾萬,可是他們很少人會選擇或者能夠回到學校,為什麼?從今年一連串的升學放榜聲中,無論是大學推甄,四技、二專,或者指考放榜總人數相加之後,發現目前十八歲的年齡層中,進入高等教育就讀的剩不到一半(約十五萬上下)。換句話說,有近半數年輕人在求學過程中被淘汰,可是目前仍有許多大專校院招生困難!長久以來,整體社會多關注在一小部分成績好的學生身上,很少人會去理會那群早已經脫離學校的年輕人,這些人最後都當了廚師、麵包師傅、種田與種菜的農夫、水電工人、嬰兒褓姆、甚至黑道老大。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很少享用教育資源(因不升學)、學習中充滿了挫折感、也可能是父母、親戚、老師眼中的失敗者,可是他們長大後卻在負責了你我的食衣住行各方面,他們生活在我們的四周!
再回頭來看看這些招不到學生的高中職、大學科系與四技二專,依然束手無策,連教育主管機關仍以「學校退場」為主要政策,不顧學校的人文與地理條件!相對的看看印度、南韓甚至美國等,都曾出現類似台灣高教擴張、又有一大群人進不了學校再教育的問題。過去印度曾出現二十幾年內高等學校增加5倍多的驚人擴張速度,加上大學生多集中在人文、社會學科,就業困難,但醫生、律師的高級人力也出現人才外流。直到198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才進行整體改革,包括:發展高等函授教育,設立世界第二大規模的開放大學,加強雇主對求職者在工作上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等。更提倡大學與其他機構合作,促成今日印度的電腦軟體設計舉世聞名的局面。
而鄰近的韓國過去因太重視人文教育,忽略實用技術,導致學生重考、補習等嚴重情形。後來也進行產學合作等計畫,鼓勵學生接受技術教育,「一人一技運動」,不但維持職業高中與普通高中5:5的比例,更加強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雖然歷經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卻因有良好的產業政策與教育架構,鼓勵成人再進修、迅速掌握未來市場動向,發展電腦遊戲產業、戲劇創意、資訊設計等,並讓部份大學轉型,畢業生有新的出路。甚至今年春將教育部改組成「教育科學技術部」,可見其擴大傳統教育範疇與科技結合的決心。
至於美國近年來也開始檢討以容納學術與職業人才的綜合高中制度,東北角的羅德島等州,開始恢復職業高中的設置,增加成人職進修機會。最重要的是廣開成人進修管道,讓任何年齡的人,隨時回到各級學校充電,也讓一些原本不被看好的學校獲得轉型。台灣何不想想辦法,讓那些沒上大學的人也可進修,讓學校擁有更多的成人民眾,做夥來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