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東協招生的路上
2010/07/28 中國時報
【 周祝瑛、王立天】
日前教育部吳清基部長訪問越南、印尼等國歸來,提出對東南亞地區招生之事,引起教育界關注。在全球化、區域化與在地化的趨勢下,早在一九九七年底,東南亞國協(ASEAN或東協)與中、日、韓(東協加三)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首次非正式會晤後,東亞自由貿易區已儼然成局,對於被排除在外的我國而言,此一發展趨勢影響深遠;且其所帶來的貿易障礙及資本出走等衝擊,近年來使我國經濟與產業等各方面面臨嚴重的挑戰。然而在教育與文化上的影響,則較少有人討論。
在東亞各國之間存在著許多歷史的和現實的矛盾情況下,「東協加三」機制提供了一個各國「對話平台」,加深彼此間的瞭解,進而改善關係與增加合作。甚至預訂二○一五年成立「東協共同體」,轉向加強區域內經濟環保等領域的合作,並積極與區域外國家或組織展開對話與合作。
「東協加三」近來尤其重視各國間人才培訓與大學學分及學制轉換,以此建立東協各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雖然這十國間社會發展、經濟貿易與教育制度相距甚遠,彼此間不斷進行各種談判與磨合,但因台灣始終未加入,能否藉由與大陸簽署ECFA後加強與東協各國的交流,則有待進一步觀察。尤其是在台灣推動國際化,致力大學評鑑與提升高教品質之際,如何加強對該地區人文社會之了解,甚至未來善用越南、印尼甚至馬來西亞等外籍配偶與下一代新住民子女之利基,都值得我方從長計議。
目前中日韓三國與東協高教的互動與交流頻繁,尤其中國,不僅由政府提供優厚的獎學金,廣西與雲貴等地大學也提供學費全免的優待入學條件。每年雙邊舉行東協與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甚至近兩年來針對大學生留學事宜、研究生及交換學生的細節做討論。
除了中國,日、韓對於東協的重視也不遑多論。以韓國為例,早在二○○○年就擔任柬埔寨強人總理的經濟顧問,對與東協的布局是處心積慮,成立知名的ASEAN|ROK對話。在教育文化領域除設置文化中心如東協韓國研究中心,同時提供到韓國留學的長短期獎學金,如韓國國際合作署就與柬埔寨單一國家,連續十五年提供一三○六人次的獎學金,進行長期且持續性的投資。
日本各級大學也提供獎學金給不同領域的東協學生赴日學習,如日本國際合作機構(JICA),以日本十一所一流大學為基礎,結合新加坡兩所國立大學,選擇東協十九所大學進行合作,協助提升當地的工程教育教學品質。第一階段從二○○三年至二○○七年,已造就四四五位的碩、博士,完成二二二件合作研究。試想國內有多少官員、學者當年曾在美國留學,而後美國經驗又是如何直接影響台灣的政、經、教育等各方面發展。同理可證,日本協助東協工程教育精英的培養模式,其實是快速的為日本企業未來鋪路。
誠如我國國防部於一九七○年代,成立了所謂的「遠朋班」,廣招世界各國優秀青年軍官、公務員,無論有無邦交,來台進行研習。還有當時的中東與非洲的農耕隊、醫療隊等,不但協助當地發展,也對台灣的外交或國際交流上直接與間接產生貢獻。如今教育部門能重新重視越南、印尼等東協地區,提供當地優秀人才與大學講師來台進修機會,開啟國內與這些地區的學術交流與民間合作機會。這項政策的引導與規畫,何嘗不是我方大學南向政策的重要嘗試。
(周祝瑛為政大教育系教授,王立天為銘傳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