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課程改革看九八課綱的下一步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日前教育部通過了高中九八課綱,雖然將爭議的文史科暫時擱置,但通過的二十一個學科中,包括自然學科仍然有一些問題。此次的課綱公布將會對國內教育帶來何種影響? 尚有待觀察,只是決策過程的嚴緊度與透明程度,是否足夠?尤其是基層教師的意見有無充分尊重?高中生每學期十五六科的負擔會不會過於沉重?這些問題都值得重視。恰巧的是這一連串波課程規畫與公布的過程若非陳雲林的來訪,幾乎讓我們忽略了對岸是如何在面對巨大的社會轉型中推動教改,尤其是如何的參考台灣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經驗,進一步小心謹慎得去規劃從小一涵蓋到高三的新課程。大陸為了解決過去以升學、學科傳授為主無法因應新時代需求的中小學課程,2001年開始進行新課程改革,不但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由專責機構進行研發,在許多地區進行實驗與成果評估,並且考慮到配套措施,同時進行學校評量與升學考試制度的改革。甚至早自19982002年就進行二十個國家的課程變遷比較研究,提供銜接高中十五個科目的課程標準與教科書編撰參考。

 

有趣的是,在新課程逐步推展過程中,保守的大陸教育界竟出現一場空前的學術大辯論,分別由華東師大與北京師大兩方面針對新課程中究竟應重視能力本位或知識本位等議題進行激烈的討論,引起全中國廣泛注意,也幫助一般民眾對於新課程的了解。其中與台灣類似課程改革最大的不同是,大陸設有長期研發課程的專責機構,過程中進行分區試辦與事後的追蹤檢討,學術界也敢於提出不同意見與進行辮論,還有能全面照顧到學校教學現場以及中小學銜接需求問題等,甚至對於教科書的編寫,升學考試,教師在職進修,與在高中階段重新以課程標準取代課程綱要的作法,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論述。尤其大陸的新課程是從小一到高三階段的十二年一起規劃,其複雜程度不亞於台灣的九年一貫課程與九八課綱,我們不禁要問: 連曾經參考我們課程的大陸都進步這麼多,台灣能不心生警惕嗎?

 

因此當政府積極在接待陳雲林來台與改善兩岸關係之際,特別呼籲馬總統別忘了他競選long stay 時常提到經濟與教育兩項是全民關注的焦點,尤其教育上培育人才是唯一不受國際金融海嘯與兩岸關係所影響的國家長遠大計。然而課程受到各國文化歷史的傳承影響,例如:伊朗、印度、中國如何保留傳統文化,及學習西方科技兩方面維持均衡?應該朝向學科結構為主的教師中心的教學方式,還是著重學生身心、重視興趣、創意的學生中心的課程?中學階段的職業教育或普通教育所占比例為何?還有政治改革後引發教科書如何改寫的爭議,如前蘇聯瓦解後,教科書該如何呈現各獨立國的定位問題?如何重新定位各國與前蘇聯的關係?都值得討論。從各國課程改革中出現向中央或向地方修正的「鐘擺現象」,其實都是各國嘗試從本國的現實問題出發,發揮優勢,截長補短、尋求最新與最佳的突破。

 

尤其在教學方面,如初等教育中的讀、寫、算、母語教學以及學英語的年齡都有討論。至於在中學階段,常關注到職業性向與學術性向、合科與分科的問題等。而新興網路學校出現,也逐漸影響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型態。為此筆者特別提出以下呼籲:

 

1.        從兩岸課程改革的規劃與推動來看,大陸的經驗值得我们參考,因此「九八課綱」的上路還需要更周全的實施計畫與步驟。明年推動的配套措施應儘快啟動。至於長期以來用研究專案委辦的課程規劃方式,是否應該調整?以免遇到問題找不到人來負責與解決。

2.       「九八課綱」的決策過程是否完備?文史課程如何重新規劃?未來的課程委員的專業性如何把關? 能否透過重新檢討,來向民眾表達檢討過去教改問題的決心?

3.       將來十二國教是否會將九八課綱納入全面考量得範圍?至於原先的九五暫綱有無檢討之必要?值得深思。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