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轉型從加強實習做起

 

  周祝瑛  政大教育系教授

 

日前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公布,目前全台約有50萬人失業,其中約有20萬人屬於專科以上學歷,且大學以上失業率幾乎是平均失業率的2倍,達9.33%。面對這一波金融海嘯,台大校長更預言,今年大學畢生就職的困難度,將是「歷史上的新高」。,為了解決「高學歷高失業」的問題,台大首度推出「職場體驗營」計畫,為學生安排進入知名企業進行職場體驗,希望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相對於日前行政院所通過的擴大就業方案,無論是發放教育券,或是讓大專以上失業人口回學校充電,甚至擴大研究助理名額等辦法,都是透過短期的就業措施來挽救失業率,讓大學成了暫時挽救失業率的避風港,不但無法培養更多具競爭力的人才,反而讓更多年輕人躲進大學的保護傘,耽誤了到社會實際磨練的機會,可謂治標而非根本之計。

 

許多熟悉全球競爭策略的人都知道: 在金融危機中也正是政府可以大破大立的機會。面對行政院各部門眼花撩亂的解決失業辦法,卻看不到台灣因應全球產業結構改變的整體策略,尤其是攸關下一代年輕人就業市場重新洗牌後的教育與就業政策。現階段與其大量投入短期的就業補助金,延緩大學生近入社會就業,不如試圖配合整個產業需求,由政府出資,讓大三與大四學生開始進入產業界實習, 各大學甚至可以半鼓勵半強迫方式,規定大學畢業前必須到產業實習若干學分,由政府出資 ,產業負責實習安排等方式進行。 一方面降低社會上的大學生失業率,二來有助於業界培養人才,縮短將來聘人的磨合期,甚至因實習生的加入, 帶來創新與產值。 三來可加強大學生提早面對職場上的需求, 充實基本能力,及早了解個人的性向與興趣,讓大學課堂學習與未來的職業生涯相結合,並透過政府提供的實習津貼,減少學生不必要的打工。

 

另外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國內產業結構仍以中小企業為主,各界徵人時都希望可以立即上手工作,可是可能多數大學不太了解業界所需人才的要求,甚至部份課程內容與社會脫節,在大學生選課鬆散,不知產業需要什麼能力的情況下,僱主平均要花費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進行訓練與磨合,才能讓大學畢業生適應企業文化, 到了一年之後才會開始擁有工作表現 ,平白浪費許多時間。不少經理人在口試應徵者時,也發現大學生在學校中大多不知為何而學。不但對於本身專業一知半解,並且缺乏實務經驗,即使在外面打過工, 也常常與自己專業無關 (如學電子科系的卻在酒吧調酒,或擔任展示小姐等工作),甚至到了畢業後才開始補專業。

 

因此,在經濟危機中,政府的錢更應該用在刀口上,利用此次擴大就業方案,好好加強政府,大學與大學生的三方關係。透過政府專案補助方式,鼓勵企業與大學建立實習合作關係,及早讓大學生進入職場實習,減少大學生畢業及即失業的惶恐,讓大學生多一個未來選擇與適應職場的機會。至於大學本身必須一改過去的鬆散培育人才方式,除了大一大二進行通識與性向探索教育外,大三大四就開始在專業課程外,規劃畢業前必須有實習機會以取得證明等。以此來強化大學對社會轉型的回應力,提升大學生的素質,與縮短企業用人的適應期,以此來加強台灣的國際競爭力。

 

回其他發表 |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