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面對金融危機的突圍做法

                                                          政大教育系周祝瑛

 

日前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公布,目前全台約有50萬人失業,其中約有20萬人屬於專科以上學歷,且大學以上失業率幾乎是平均失業率的2倍,達9.33%。另外根據勞委會日前調查各職訓中心求職與求才比例,發現大學以上學歷的需求量最低,大學學歷以上求職者幾乎一份工作就有五個人在應徵。面對這一波金融海嘯,政府紛紛提供擴大就業方案,各大學也卯足全力辦理校園徵才,增加學生實習機會等。然而,在這一連串搶救失業潮中,大學生自己本身除了考研究所 ,延畢 ,甚至擔任研究助理等做法外,還有何具體作為,來因應這個「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艱難時代? 其他國家的年輕人又是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國內的學制向來是直達車一路到底, 除非意外或重考 ,很少有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另尋其他管道體驗生活或工作的經驗。 因此,大多數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 ,才正式成為社會新鮮人。 有時候大學四年教育下來,因為保護傘的作用,反而耽誤了年輕人到社會實際磨練的機會。 筆者有一個荷蘭研究生, 三十出頭不但跑過三十多個國家,甚至有一年開著一輛老爺車,吃睡都在車上, 靠沿途打工, 遊遍整個澳洲。 去年夏天他為了省錢與增廣見聞, 竟然搭便宜機票, 從曼谷一路搭乘火車,沿途邊停邊玩,一週後回到荷蘭老家。 最近他跑來找我指導論文,畢業後希望留在亞洲或前往非洲 ,參加紅十字會等世界救援組織, 協助窮困地區兒童教育工作。在國人眼中他也許會被批評到了三十歲了還無一技之長 ,沒有固定工作的傢伙。 但這樣一個自小就學會獨立自主,靠個人力量邊遊學, 邊打工, 會砍柴生火 ,做粗重工作, 能夠擔任導遊與救生,很喜歡藝術,且懂得會生活員的年輕人, 幾乎從未擔心失業問題。即使將來拿到碩士後,也從沒想到留在大學中繼續唸博士, 反而因為遍遊各國後 ,知道真正的人間疾苦 ,要前往經濟困難地區服務 筆者經常在問 : 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與學校教育造就出如此不同於台灣的年輕人? 是何種社會價值觀孕育出他們這種勇於到世界各地冒險犯難, 在過程中養成硬實力, 而不是仰賴一紙文憑與名牌大學的熱門科系,卻擔心「高學歷高失業率」?

 

相對之下 目前國內產業徵人時,僱主平均要花費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進行訓練與磨合,一年之後才會開始擁有工作表現,平白浪費許多時間。甚至不少經理人在口試應徵者時,發現大學生在學校中大多不知為何而學。不但對於本身專業一知半解,並且缺乏實務經驗。「不知所為而學」其實是國內教育的一大隱憂! 因此,台大李校長曾預言今年大學畢生就職的困難度,將是「歷史上的新高」。 除了仰賴政府及校方解決目前國內的畢業生失業問題外,我們還在學的大學生有無準備好迎戰未來的就業市場? 有無將來向海外求職的勇氣與實力? 在學期間要不要及早進入企業進行職場體驗與實習,甚至寒暑假到其他國家參加工讀與海外志工計畫? 我們的年輕人有沒有自我行銷與到各國開疆僻土,拓展領域的勇氣?在金融危機中, 也是下一代年輕人可以重新選擇人生,甚至找到真正自己的機會。

 

回其他發表 |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