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談消費券 別忘了教的事

 

◎周祝瑛(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近年來,各國競相實施資本主義的結果,消費成了刺激生產的唯一動力,然而它也造成各國生態、環境、資源等各方面的超載使用,尤其當前全球出現氣候變遷、環境衛生發生危機,許多國家反省到唯有節能減碳才是人類的出路,要求國民從個人做起,響應節約、減少消費、重視環保生活等。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近四十多年,民眾難以改變生活習慣,幸好日前因為油價上漲和全球發生經濟危機,導致消費低迷,也意外的促使人們重新調整生活步調,一反過去大量消費的形態,開始實施減碳生活,希望解決地球生存危機。

 

  就在國際大力鼓吹減少消費與節能減碳之際,我國政府因為當前社會經濟低迷與失業問題,決定明年一月十八日起發放每個國民三千六百元消費券。各縣市為了搶攻消費券的大餅,奇招盡出,一時之間全國上下似乎一致認為:消費券不僅能救國內經濟,也能為低迷的人心士氣帶來一線曙光。

 

預支未來 謹慎消費

 

發放「消費券」,大家幾乎都集中在一個簡單的經濟邏輯,以為「只要讓消費增加,經濟成長率就可以提升」,所以政府認為發錢讓全民消費,也就提升了經濟成長,於是大多數人的討論都是「要怎麼用?要怎麼發?發給誰?」少有人質疑這樣的鼓勵消費可能對下一代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尤其是還有數十萬卡奴,與不知節儉勤勞為何物、笑貧不笑娼的社會風氣。

 

  政府喊出「愛臺灣、要消費」的口號,卻從來不檢討目前支出型態的嚴重浪費,年年赤字、政府負債逐年累積的問題沒有改善過。發放「消費券」的作為,其實已經不只是債留子孫的問題了,許多接近三十歲的這一代,在日後的工作納稅生涯裡,很可能就會面臨政府經濟破產的窘境。這一點是教師在課堂談消費券議題時,一定要清楚告訴學生的。消費券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預支未來。

 

  消費券還沒發放,在校園裡已經可以感受到,這項政策對年輕大學生產生變相鼓勵消費與不勞而獲的影響,多數人只是想著拿到消費券後要如何花用,買化妝品、衣服,或是吃飯、看電影等純粹個人的享受,很少人關心政策背後的利弊得失,也很少聽到有人要把消費券捐出來做公益、買書等正面用途。

 

分析政策 訓練思考

 

  打從消費券的政策確定開始,政府只是盲目的一直鼓勵民眾消費,不但可能製造更多的垃圾,還與當前全球因為地球暖化而節能減碳的理念大相逕庭;而人心也因此浮躁不安,好像刺激經濟成長成了唯一要務,傳統的勤勞節儉反而是罪惡。

 

    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應保握這次機會教育,教教下一代什麼是良好的消費行為,區分生產與消費的差異,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克制個人的「需求」,認清「消費真的是美德」嗎?尤其面對社會上有些人靠「炫耀式的消費」,彰顯個人的財富、品味、地位甚至「獨特性」。這些與消費券政策相關的討論,其實都是一連串價值澄清與批判思考的訓練,可以讓學生理解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政策,其實是國家在預支下一代國民的錢,也是增加社會上受薪工作者的納稅負擔,這種認知的訓練,正是目前學生所缺乏的,也期望師生能透過課堂的討論,培養正確的判斷力。

 

其他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