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大駐校藝術家活動看國內通識教育

周祝瑛(2008)。從政大駐校藝術家活動看國內通識教育通識在線,VOL.18。

                              

                                                                                                                                                                           周祝瑛  政大教育系教授

 

          日前,政大請來了屏風表演班以及李國修先生擔任駐校藝術家,在短短六週中及掀起了校園看戲、談戲、演戲的風潮,透過將近六十場工作坊、展覽、舞台劇錄影重播、現場表演,以及李國修等老師的面對面座談系列活動,為原本冷漠的校園一下子注入了笑聲、淚水及討論。在過程中,許多原本只專注學術研究的師生,有機會走出研究室、實驗室甚至課堂,浸淫在表演藝術的天地裡,甚至感染這股戲劇風,許多人連晚上作夢都會發出會心的一笑!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讓全校師生願意為看戲而大排長龍,為了趕赴座無虛席的演講會,甘願餓著肚子席地而坐?還有什麼力量,可以讓原本冰冷的學術圈與單向課堂學習,一下子變成了有血有肉的學習經驗?這應是透過表演藝術而觸動了人心的底層的結果,激發出更多的想像力使然。如同李國修先生所提到的:透過參與、投入與投射等原理,讓台下觀眾有機會與台上嬉笑怒罵的表演者成為一體。如同李先生在最後的閉幕演講中談到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度過人生,千萬認真。」透過藝術家六週的駐校歷程,讓我們有機會藉由藝術,重新思考學術追求與大學學習的意義,尤其是二十出頭的年輕大學生在面對人生時,如何找到自己?!

  從這次駐校藝術家活動中所帶來的意外收穫,讓我們發現通識教育不應該僅止於課堂授課,它應是一種能夠結合生活方式,感動人心,進而激發一個人熱愛生命、追求知識熱情的橋樑。回想過去這些年來,與許多同仁一樣,筆者在政大所開設的通識課程,大多數是在傳授課程的內容與專業知識,甚至連學校的規劃也大多數著重在通識課程的刪減與科目的訂定等,很少會去思考如何將課程的形式轉化為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內容。如同心理學中有關學習記憶的研究來看,以「聽」的形式來學習其實記憶量只剩下不到20%。換句話說,大多數講述式的課程,過了一週內容就忘了八成以上,倘若過程中缺乏感動與興趣的主題,效果更差,主要的原因是它沒有讓學實際生參與及親身體驗。如前所述,通識課程不應僅止於是一門課而已,如果把通識只視為課堂的傳授,那麼一般常見的營養學分等弊端必然隨之而來,也讓許多老師視通識為畏途。因此,如何將大學中的通識課重新思考為必須學生生活融合、除了課堂之外,也應該加強整個校園環境的搭配,如邀請如駐校藝術家、藝文沙龍等活動,也可以結合學生社團參與、社區服務、甚至慈善志工等體驗,讓整個校園的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有機會到伸出觸角,學習各種實務活動,親身體驗箇中滋味。

 其實上述的理想在國外大學中已不乏先例,以筆者曾經訪問的哈佛大學而言,該校除了要求教授們在學術研究上要有不俗的表現外,更重要的是非常重視大學不的教學品質,尤其是通識課程的改革等。哈佛大學創校三百七十多年,在一九七0年代即設立「核心必修通識課程」(Core Program)。後來經過三年的討論,於20075月公布新的通識課程改革案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 ) (見哈佛大學官方網站http://www.harvard.edu)。新通過的通識課程分成八個領域:『美學與詮釋性解析』、『文化與信仰』、『實證與數學推理』、『道德推理』、『生命系統之科學』、『物理宇宙學』、『世界社會』和『美國與世界』。這八大領域的通識課程涵蓋社會層面極廣,也較貼近現實生活,希望打破外界一向認為哈佛課程過於偏重學術的刻板印象。新課程目標在於「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的程度,有效因應社會變化,深切了解一言一行背後的道德意義」。因此新課程對於學生眼中的世界及他們現實生活所需及所接觸的層面都是一大挑戰。其中一門新課程為「世界國家社會」,旨在幫助學生跳脫美國狹隘觀念的窠臼,進一步了解其他國家文化的價值、習俗及體制。「文化與信仰」領域則是涵蓋社會、政治、宗教、經濟及跨文化等面向,介紹不同的思想、藝術及信仰。其他領域仍以科學為主,包括實證辯思、倫理辯思、生命科學、物理宇宙科學、美學與詮釋性解析及批判性思考技巧。其中倫理辯思也相當切中當下的熱門研究領域,胚胎幹細胞研究可能成為未來治療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希望,但隨之而來的道德倫理議題也引起社會各界的激烈。

 從上述新的通識課程改革,旨在為全校學生引進永續發展與關懷國際事務的學習經驗,除了課程上的革新外,更重要的是透過校內的藝文活動、各種展覽沙龍、演出,甚至規定學生在求學期間前往其他國家交換,以增廣視野。由於哈佛大學部學生 90%以上住校,透過住宿生活的安排與師生互動,讓孩子們產生歸屬感,在各種藝文活動.運動項目及發揮創意,進而提升個人視野與胸襟,讓整個通識教育活化了起來。

 看看政大與哈佛大學的通識課程,可以發現兩校似乎都在試圖突破以往通識教育以課程為主的傳統,透過許多藝術、文學甚至科學的內容,實施跨領域與學生體驗的活動,來引發學習興趣,進而擴展視野,完成全人教育的理想。

 

 

回其他發表 |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