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心理。

   請問:教育體制怎麼改?

 

第一節 廣設高中,影響高職

一、高中、高職學校數量的變化
    自1984年教育部長李煥上任開始,當時高職校數高達201所,遠超過高中校數的176所。不過隨著就業市場人力的變遷,加上1994年「廣設高中、大學」的口號,以及兩年後《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針對高中、高職學生人數調整之建議,於是高中的數量逐年增加。例如在1995年,高中數量增加到206所,首度超過高職的203所(如圖4-1上兩曲線的交會處);2003年,高中數量呈現急遽上升到308所,高職數量呈現急遽下降到164校;到了2006年,高中校數包括綜合高中已成長為318所、而高職減少為156所。


二、高中、高職學生人數的變化
   近年來,高中、高職學生人數也發生重大的變化,如兩者總人數從1984年的600,192人到2006年的756,700人,22年間增加了近16萬學生。然而高職學生數卻不斷減少,從1984年的407,832人、1994年的523,982人,大幅降到2006年的335,554人;尤其是自1994年廣設高中後,高中學生數開始逐年增加,高職人數相對地逐年減少,12年中降了18萬8千多人。因此,高中、高職的人數比例從1984年的3:7,到2006年的5.5:4.5。可說高中階段基本上維持著,高職學生逐年減少、高中學生逐年增加的趨勢(見圖4-2)。


三、從高職數量縮減看教育體制問題
    197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起飛8,與南韓、香港、新加坡並稱為「亞洲四小龍」。當時透過許多政策的導引,尤其是靠職業教育,為台灣的勞力密集與外貿型出口產業經濟型態,培育出重要的基層技術人力。因此,前教育部長郭為藩在2001年「教育改革檢討與改進會議」中強調,職校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9。


    然而,隨著1990年代高科技時代的來臨、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社會多元化發展的要求影響下,使得一般民眾對於升學機會需求大為提昇,延後分化與延遲高中職畢業就業的要求日漸高漲10。其中這些教育體制的轉變其實是深受教改政策的影響,如1994年四一○教改聯盟的訴求之一「廣設高中、大學」,即將職業學校排除在外。另外,教育部近年來也一再宣示高中職教育將改以綜合高中為主的體制,逐年調整普通高中、高職、綜合高中的比例為1:1:111。而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等人,都在2001年發表「整合高中職學制,幾年內高職成為歷史名詞」的聲明。因此,過去十多年來,在增加綜合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政策下,導致民眾就讀技職學校的意願下降,進而出現職校招生不易的問題,排擠了職業學校的生存空間,再加上近年來人口逐漸下降的趨勢,高職甚至招生愈來愈不易。例如:2002年全國高中職五專招生缺額高達11萬餘人,其中高中缺額人數為18,773人,占缺額比例達20.1%;高職47,864人,占缺額比例為45.14%12。到了2005年,全國約有61所高中職全校學生總數不到500人,占全部學校的八分之一。2006年更有7所高中職招生不滿200人,已經被教育部列冊輔導。過去幾年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五縣,各有一所私立高中職因招生困難而倒閉或停招13。


   廣設高中的結果,高職受擠壓而衍生出以下問題。


(一)教育日漸一元化的趨勢
    為了因材施教,教育體系本應包容各式各樣的教育型態,包括:另類教育、職業教育、普通教育並存等方式,然而台灣現今的教育政策卻走向以通識教育為主的型態,尤其在國、高中階段,忽視了其他可能性的適性發展與職業陶冶,走回了單一主流價值的路。


(二)難以符合社會多元人才的需求
    高職是培育國家基層技術人員之主要機構,無論科技發達的程度如何,就中短期而言,國家還是需要人力來輔助機械,需要基層人力來維持國家的運作,因此高職的存歿尤其重要。以2006年5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空缺人數16萬1千人為例,其中工業部門空缺人數9萬5千人,以製造業之81,986人最多,批發及零售業29,665人居次,營造業12,767人再次14。由此可見,即使到了今天,高職畢業的職缺在台灣仍達市場的三成左右,可見市場上仍有需求,對於社會的發展同等重要。


(三)綜合高中稀釋高職原有的品質與資源
    自1996年綜合高中開始試辦之後,許多高職為了爭取教育部經費,紛紛改制為綜合高中,形成學校以高中體系為主、高職為輔的情形,學校大量晉用以高中學科為專長的教師,導致許多原先具有操作技能專長的職業教師授課不足,以往昂貴的設備被閒置,甚至缺乏經費汰舊換新,嚴重影響職業教育的品質與高職學生的平等受教權。


(四)社會傳統觀念有待改善
    教育體制本身應建立一套平等、自由的受教制度,以符合每一個學生的需求與完成自我理想。然而由於高職教育品質長期受到忽視,往往成為國中畢業生選完高中之後的志願,甚至讓這些學生變成教育體制中的次等公民。行行出狀元的理想,必須要有良好的技職體系相搭配,否則只會培養出許多勉強陪讀的高中生,無法依照學生個人性向及旨趣來發揮專長。
 

  論文及著述  跋目錄